癌症|在清华学医的她遭遇癌症,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三 )


与此同时 , 他一直坚持着读博期间养成的习惯 , 在社交网络上创作科普文章 , 与癌症的谣言“死磕到底” 。
得了白血病横竖就是个死?小苏打能饿死癌细胞吗?医生生病后为什么放弃化疗?为癌症“辟谣”的七年里 , 李治中渐渐发现 , 有太多普通人与他当年一样 , 猝不及防、毫无准备地面临生死抉择 。该不该告知病情 , 该不该坚持化疗 , 该不该姑息 , 可不可以放弃……每一个选择都关乎生命 , 但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外界帮助 , 他们无法克服偏见、消弭误解 , 只能心怀戚戚地做出决定 , 再茫茫然然地接受命运的答案 。
癌症|在清华学医的她遭遇癌症,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文章图片


李治中创作的癌症科普书籍
2019年起 , 已是知名科普作家的他 , 开始在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开设 “癌症与社会”的选修课 , 系统性地为大学生介绍癌症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与人文伦理思考 , 普及生命教育 。
癌症|在清华学医的她遭遇癌症,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文章图片


李治中在“癌症与社会”一课上
图片来自受访者
课堂上 , 他从癌症的历史讲起 , 解读癌症的生物学基础 , 讨论癌症治疗的“三板斧”——手术、化疗和放疗 , 也请来“向日葵儿童”公益的团队 , 与大家分享他们在公益道路上 , 遇到的人间故事 。在这堂课上 , 年轻的大学生们思考起了这些陌生却关乎每一个人的问题:癌症、生命与死亡 。
“在生死上 , 逃避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 我们需要更多的面对和思考 。在真正遇到这些问题之前 , 如果能有一些准备的话 , 我们也许会处理地更好 。”李治中说 。拿起纸笔、走上讲台 , 癌症科普与生命教育 , 成为了他对抗死亡恐惧与误解的强大武器 。
等待生命的答案
陌生人的慷慨解囊 , 像李治中这些公益人的相助 , 愈发点燃了小李的求生意愿 , 她开始寻找生命的另一种可能 。
化疗观察期间 , 药物作用使小李的血细胞数量屡次降到了相对危险的水平 。但由于疫情期间无偿献血的人数大大下降 , 病房里一直处于血荒的状况 , 只有血常规检查里规定数值低于一定指标的患者 , 才有资格申请输血 。
在胳膊肘被针眼扎出大片淤青的同时 , 小李关注起了中国无偿献血制度的问题 。
在两平米大的病床上 , 她借助网络研究献血制度的历史发展 , 邀请朋友共同讨论解决局限性的可能 。
“今天在知乎上看了无偿献血和互助献血制度的讨论 , 至今还有好多问题难以解决 , 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对无偿献血比较抵触 , 心里有些堵 。但和小刘聊了聊 , 心情又舒畅了些 。”她在日记里记录下自己的心绪 。
癌症|在清华学医的她遭遇癌症,二十岁之后的人生该如何选择?
文章图片


小李在输血
图片来自受访者
10月22日 , 小李隔壁床的阿姨结束了一期化疗顺利出院 。小李与阿姨互相打气:“大家都好好坚持下去!早日脱白(脱离白血病)!”“大家都是脱贫脱单 , 到了咱们这 , 倒是变成了脱白 。”李妈妈说 , 大家笑作一团 。
每一天 , 在十几平米的病房里 , 小李努力把她的生活过得有声有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