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图释人类抗癌史:无知、自负与适度乐观( 三 )


在罗斯·库什纳和其他根除术反对者的号召下,大量乳腺癌患者参与了“肿块切除术”临床试验 。这场试验的主持者,是匹茨堡的医生伯纳德·费舍尔(Bernard Fisher),他在医治乳腺癌的过程中,发现根治术似乎不能带给女性患者太多好处 。
他怀疑,癌细胞并不像霍尔斯特德假设的一样,有序地从乳房开始向四周扩散,而可能早就通过血液或淋巴系统,转移到了遥远的部位 。
如果他的假设是正确的,那么根治术显然无法治愈癌症已经扩散的患者,而对于癌症仍停留在局部的女性,它又过度了 。切除范围小得多的“肿块切除术”,或许是扭转“过犹不及”局面的一个方法 。
但“肿块切除术”在挑战权威的同时,也挑战了许多医学人士的科学信仰 。根治术的拥护者说要“撕毁”费舍尔,他的回应坦率且理性:“我们相信上帝,其他人,必须有数据 。”
历时十年,通过根治术与肿块切除术的对照试验,费舍尔在1985年证实了他的猜想:切除乳房的女性并不比只切除肿块的女性,寿命更长 。
而姑息治疗,如今已成为医学培训的一部分,它也帮助许多病人收回了自主权 。
“对有些人来说,可能让他们在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身边是自己的亲人,会更好些 。如果你决定放弃治疗,开始安养,对怎么死、在哪里死、谁在你身边会有些发言权 。”Suzanne Cole说:“作为肿瘤医生,我们不能治愈每个人……治愈不总是使生命永恒 。有时帮助人们获得一个合适的死亡,那里面也有治愈 。”
癌症|图释人类抗癌史:无知、自负与适度乐观
文章图片


对比美国70年代和21世纪,不同癌症的五年存活率数据,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进步与不足 。对于一些癌症,我们至今仍然束手无策 。在治愈无望的情况下,决定放弃治疗,不是投降和失败,而只是一种选择 。
“不想再打下去,这不是失败的语言,而是谈判的语言 。这是给定情形时,下一步行动的语言 。”《众病之王:癌症传》作者、肿瘤学家悉达多·穆克吉,接受PBS采访时说道 。
四、“治愈”不易,但预防十分有效
无论上述的进步多么振奋人心,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我们距离“治愈”癌症仍很遥远 。
如今的肿瘤学家,很避讳“治愈”这个词,而更喜欢用“缓解” 。因为“治愈”,需要漫长的时间去证明 。癌细胞可能会从某位患者的体内暂时性地完全消失,但它们是否会卷土重来,往往是个未知数 。如果人类最大的心愿是获得永生,癌细胞也是一样 。
癌症|图释人类抗癌史:无知、自负与适度乐观
文章图片


当第一个人类致癌基因被发现时,我们曾以为它是一把万能钥匙,轻轻一转,治愈癌症的大门就会敞开 。但事与愿违 。
“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圆圈外是未知的,圆圈内是已知的 。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这就是我们当下的处境 。
雄心勃勃的癌症基因组计划启动后,我们发现,想要“扭正”所有引发癌症的突变基因,是不现实的 。因为某些癌症可能出现100个以上的突变基因 。癌症基因图谱的混乱程度,超出我们的预期 。而“癌症”这一统称,所指的显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许多种疾病 。
但好消息是,科学家们理出了一些思路 。不少突变基因,其实只是烟雾弹——借用前文的类比,它们可能只是标题符号有误的说明书,虽然出了点小错,但并不影响使用 。而与其纠结单个基因,将视野扩大些更可行 。研究人员还发现,大多数突变基因并非独立行事,而是以循环和回路组成的通路的方式发挥作用的(你可以用电路的概念来理解通路) 。瞄准通路而非单个基因,可能是探索治疗方式的新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