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入侵|较真丨海星入侵胶州湾,“吃光它”是解决方法吗?

较真要点:
海星可以吃,但是“吃光”并不容易,主要原因是海星可食用部分并不多,作为食物吸引力不大,更多是晒干了作为工艺品和装饰品 。解决海星成灾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维护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海洋资源 。
查证者:云无心丨食品工程博士
物种入侵|较真丨海星入侵胶州湾,“吃光它”是解决方法吗?
文章图片

最近一则新闻引起了巨大关注,说是胶州湾附近海域出现大量海星,每条船每天能够捕捞一两千斤甚至更多 。海星以蛤蜊、扇贝等为食物,导致养殖户损失惨重 。消息传开,广大网友纷纷呼吁“吃光它” 。也有专家表示,“通过食用来控制种群是可行的” 。
通过“吃光”去解决海星成灾的问题,真的可行吗?
一、海星是海产养殖中的“害虫”
海星是一种棘皮动物,主要通过体外受精的方式繁殖 。也就是说,在条件适宜的时候,雌雄海星把精子卵子排到水中,碰到一起受精,然后发育出大量的“婴儿海星” 。这些“婴儿海星”生存能力很弱,像浮游生物一样处于食物链的低层,大部分并没有机会发育长大就被吃掉了 。所以,海星的繁殖堪称“广种薄收” 。
但是,只要海星经受住考验最终长大,就会逆袭到生物链的高层 。它们的胃口很好,尤其是对于蛤蜊、扇贝之类的猎物,战斗力很强悍 。蛤蜊、扇贝是海洋养殖中的重要种类,深受人们的喜爱 。大量的养殖,也就给了海星们丰富的食物,使得它们能够疯狂地成长起来,进一步造成更大的破坏 。
胶州湾,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唯一海星泛滥的海域 。海星,是海产养殖中的“害虫”,在世界许多地方的海产品养殖中都有成灾的记录 。
除了受精发育,海星还有“分裂重生”的能力 。成年的海星通常有5只“管足”,如果被剁开,海星并不会死,而砍下的一条“管足”还可以长成一只新的海星 。所以,在人们不了解这一特性的时候,把捞起来的海星剁碎了扔回海里,而最后却会导致更多海星的长成而扩大危害 。
二、为什么胶州湾海域出现海星泛滥?
海星是海域生态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海星会跟其他的海洋生物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 。但是,气候的波动和人类的活动会改变这种稳定 。比如,气温与水质的变化可能使得“婴儿海星”的天敌减少,也提供更多机会让它们发育长大 。长大之后,人类的养殖场又为它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成年海星的天敌本来就少,有了丰富的食物,自然也就能泛滥成灾了 。
三、海星可以吃,但“吃光它”并不容易
海星作为一种海产品养殖的“害虫”,从来没有被保护过 。之所以没有被“吃光”,核心的原因还是作为食物吸引力不大 。海星的身上坚硬的“棘皮”和“骨骼”占了很大部分,可食用部分并不多 。传统上,它们并没有成为人们喜爱的“海鲜”,而更多是晒干了作为工艺品和装饰品 。
现代社会资讯的发达使得许多人产生了“吃光它”的兴趣 。但要知道,这只是一种“好奇心”“新鲜感”推动的“尝试”而已 。在青岛地区,愿意吃它的人很少,所以价格很便宜——根据媒体的报道,即便是在全国网友发出了“吃光它”的号召之后,青岛地区的价格也只“涨”到了几块钱一斤 。跟其他的海产品比起来,连“白菜价”都算不上,只能说是“烂菜叶子价” 。等到这一波“好奇的网友”尝试过之后,很难想象会有多少人愿意“复购” 。
实际上,国外有把它打碎了做成饲料的尝试 。相对于其他海产品,海星的捕捞并不算难 。但即便如此,捕捞之后加工成饲料的成本,相对于其他来源的饲料蛋白质也没有什么优势 。所以,国外目前的处理,更多是拿去作为肥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