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微冰|三万多年轻人爱上临期食品,每天寻找抢购攻略,大包小包拎回家( 二 )


临期生意猫腻深?
临期食品并非近几年的新生概念,无论是线下的商超、便利店,还是线上的食品店,假使在仓储、运输上被耽搁时间,最后就会变身临期 。按照传统方式,这些临期食品会被经销商原路退回销毁,并予以补贴 。
但对于供应商而言,销货是最后一条路,如果能在商品有效期内尽快将商品出售,就能够降低损失 。因此不少商家便看中供应商手中的货,利用各种渠道将其快速销空 。
除了特卖超市,一些大型商超也会在超市设立几处临时食品销售专区,甚至在电商渠道,为了更好地销售临期食品,直接1折出售 。但对于一些保质期较短的产品,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许多超市在临近日期时,便会选择直接丢掉,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
一位零售行业上游人士对AI财经社说,临期食品产业链一直都存在,从近几年红火的特卖超市来看,多数都是进口食品,这是因为进口食品在物流海关处需耗费较长时间,一旦某个环节出现状况,便会拖延至少一个月时间,正式上市时,就距离保质期不远了 。
更重要的一点是,进口食品定价高,即使在低于3折以下的进货价中,仍然还有利润空间 。当代年轻人不会轻易购买低廉的商品,往往还讲究品牌 。“但其中也有不少灰色部分 。”上述人士透露道,进口食品包装均是英文,上架时都会贴上一张新的中文产品介绍,其中就包括生产日期,一些黑心商家伺机会将商品日期进行篡改,造成仍然还在保质期内的现象 。
除此外,对于大规模的临期商品,部分厂家会供给特需渠道,比如学校、工厂这类采购量大、消耗速度快的B端客户,普通用户的购买力很难达到清货目的,除非开许多家店一起卖货 。
“牛肉干有货时记得和我说”、“米饭自嗨锅也不够”在特卖会员群中,年轻顾客们议论纷纷 。随着临期食品逐渐被接受,这种精简节约生活,也正在成为主流 。
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 。违者必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