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味剂|从糖精到赤藓糖醇,饮料里甜味剂的更迭真相( 二 )


其实,近几年频繁引发争议的代糖已经在食品工业中有上百年的使用历史 。包括天然来源和人工合成产品在内,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甜味剂有数十种 。我国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等,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
甜味剂|从糖精到赤藓糖醇,饮料里甜味剂的更迭真相
文章图片

美国普渡大学农业与生物学系食品工程专业博士云无心表示,“甜味剂”并不是一种物质,而是任何能够产生甜味而且被批准用于食品的物质的统称 。从最早的糖精开始,目前已经有很多种人工合成和天然提取的甜味剂 。
1879年美国人C.Fahlberg 和I.Remsen发现了第一代甜味剂——糖精,1884年,糖精产业化并推向市场,也是最早投入商业应用的人工甜味剂 。曾经一段时间,出于对安全性的质疑,糖精曾被多个国家拉入“黑名单” 。直到上世纪90年代,糖精的安全性才逐渐被论证 。1991年,美国FDA撤销了禁用糖精的提议;2000年,美国国家毒理学计划作出决定,将糖精从“潜在致癌物”名单中剔除,含有糖精的食物再也不用挂着警示标志;2010年美国环保署将糖精从有害化工品名单剔除 。
在糖精之后,甜蜜素于1937年被发现,并于194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正式投放市场 。甜蜜素是目前国际上争议相对较大的一种甜味剂 。因曾在大鼠试验中,出现过致大鼠患膀胱癌的现象,因此被美国、日本等国家禁止在食品中使用 。
1965年,美国化学家Schlatter发现了阿斯巴甜,并于1981年被美国FDA正式批准在食品中使用 。截至目前,可口可乐零度可乐等无糖产品依然使用阿斯巴甜做甜味剂 。
1967年,德国赫斯特公司发现了安赛蜜,1983年,英国批准其用于食品工业中,1988年,美国批准其在食品中使用 。而后,三氯蔗糖与纽甜,分别在1976年、1993年问世,被业内认为是第五代甜味剂 。
如今,不少产品选择使用不参与人体代谢、能量系数为0的赤藓糖醇,以及源自天然植物的甜菊糖苷等作为代糖,至此,甜味剂已发展至第六代 。
阮光锋表示,使用低能量的甜味剂已成当前食品行业的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视糖为不必要热量和体重增加的主要来源,消费者正开始积极地控制自身的糖摄入 。在低热量的消费需求以及部分国家推出“糖税”的作用下,食品商通过推出原料、配方更健康的无糖产品以重新赢回消费者,这是大势所趋 。
按标准添加甜味剂是安全的
【甜味剂|从糖精到赤藓糖醇,饮料里甜味剂的更迭真相】值得注意的是,包括可口可乐等饮料巨头以及元气森林等新兴企业在内,其代糖产品在热销的同时,都曾因其代糖成分受到过质疑 。虽然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1981年就批准在某些食品中使用阿斯巴甜,并且许多研究机构探索十几年都没有找到阿斯巴甜的罪证,但由于被贴上“人工合成”的标签,美国部分消费者认为阿斯巴甜具有引发癌症、焦虑、苯酮尿症等潜在风险 。而在阿斯巴甜之后,赤藓糖醇也曾引发质疑 。有人认为其虽然不含热量,但是也不会产生糖带来的满足感,也就可能导致人们吃下更多其他的食物 。
甜味剂|从糖精到赤藓糖醇,饮料里甜味剂的更迭真相
文章图片

吴晓鹏认为,人造甜味剂毕竟从未出现在自然环境中,对于人类的生理、膳食、肠道微生物系统都还很新,关于其安全性、人体代谢过程都还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 。目前允许添加的部分人造甜味剂,是在一定统计样本和某个概率之下的理论安全值,科学家之间对此的争论从未停止,各国政府关于什么是安全人造甜味剂的界定也各不相同,时有调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