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大病当前,医患应该如何结盟?我们和医生、患者分别聊了聊( 三 )


刚刚确诊时让她难以入眠的恐慌,切除整个肺叶后让她坐卧不安的放射性疼痛,都给她带来强烈的无助感 。
“没有人告诉你会疼到什么样子,我就很傻的,以为是微创手术,不会有太多疼痛 。”回想当时的感受,她觉得,如果医生多做一些交待,她可能会感觉好一点 。
“我说实话,虽然我理解医生,但是我还是很希望医生能跟我多说一些话 。”
的确,医患双方对疾病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 。在临床情境下,医生更关注疾病本身,如患者对疾病的主诉、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等,往往处于理性冷静、置身于客观事实的认知状态,而容易忽视患者的主观情感需要 。
浙江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朱利明撰文指出,医患共同决策,不仅要求患方充分提供可能会影响临床决策的各种信息,也要求医生在诊疗需要的生物和技术信息之外,尽可能多地了解病人的心理和作为社会人的各种情况 。
对患者来说,虽然生命的长度通常是首要考量的因素,但在诊疗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如对癌症放疗化疗各类副作用的顾虑,或者医疗支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生存延长期限可能会让位给其他因素 。
此外,疾病歧视导致的病耻、亲情感受、个人的社会价值等等,都是患者在考虑的,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诊疗方案的预期 。
如果患者(和家属)感觉不到医生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又如何相信医生的方案对他们最有利?
不过,回到现实,我们会不无失望地发现,医生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和患方沟通 。
正如李朵提到的,她晚上7点多去找医生,后面还有38个号 。这样的情况或许有些极端,却是患者云集的大三甲医院的一个缩影 。
健哥在西部地区某省级三甲医院的挂号系统发现,一位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从上午8点到11点半,共有40个号;另一位肿瘤科专家,在下午两点至5点的出诊时间里,共有35个号 。也就是说,他们一刻不停地接诊,平均留给每个病人的时间也只有5分种 。
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和医生更高效地沟通?李朵已经有一些心得 。
由于服用医生建议的靶向药之后,产生了严重的副作用,她现在感到关节疼痛,走路也受影响 。她打算再去找医生沟通一下 。
“是希望减量、停药,还是换药,自己得有一个基本的想法 。想清楚了再去找医生 。”
4
“做聪明的患者”
医患双向沟通,可以让患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疾病情况和治疗方案,增加对治疗风险的认知,从而减少医患间的期望不匹配 。
而作为患者(或家属),应该怎样配合医生来做出最理想的决策?
薄世宁在《医学通识讲义》中介绍了一个包含知情、选择、寻求支持三个环节的决策体系 。“做到这些,我们就可以成为一名聪明的患者 。”
先来说知情 。
尽管每个医生在治疗前和病人进行的沟通都是在尝试让病人知情,比如术前谈话,签署知情同意书,查房时解释病情等等,但医患沟通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同的病人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健康素养,不同的医生又有不同的沟通技巧和能力,要想真正达到知情的最佳效果并不容易 。
薄世宁认为,可以用五个核心问题来概括知情所需沟通的基本内容:
我真的需要做这个检查、治疗或者手术吗?
有什么风险或者不足之处?
可能会有什么副作用?
还有其他更简单、更安全的选择吗?
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怎么样?
他强调,知情的目的不是把病人都培养成医生,“久病成医”这种说法是不完全科学的 。
一位医学博士也建议,患者和医生沟通,准确描述病情非常重要,尤其是分清事实和判断 。比如,“发烧39度”“腹痛两天”是事实陈述,而是否“上火”“发炎”,则应该由医生来确诊,而不是自己下判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