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特辑|与父亲在同一家医院工作被叫“大小姐”,曾“压力大”( 二 )


诵读完希波克拉底誓言后,穿上白衣,我回到出生的地方 。工作第一年,按医院要求,要在内外科各专业完成轮转 。
记得我刚来医院的时候,大家会打听我们这些学生的背景 。转到胸外科的第一天,就被问及是不是屠主任的女儿,我条件反射般地矢口否认,生怕因为是父女关系,自己又做不好,给他抹黑、丢脸 。
有知道我身份的年轻大夫还会喊我「大小姐」,听起来非常刺耳 。所以我暗下决心,必须比别人做得更好 。然而,有时会事与愿违,经常会犯些小错误,总担心会被父亲知晓 。总之那几年压力很大,他退休之后,我反而能放手一搏了 。
父亲是知名教授,他会教我工作和待人接物中的一些原则 。作为医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更新知识;与上级医生诊断及治疗思路相左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思路,但最终要尊重上级大夫的意见,因为治疗疾病不仅靠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大量实践经验,不可以教条 。
医院|特辑|与父亲在同一家医院工作被叫“大小姐”,曾“压力大”
文章图片

屠善庆医生
父亲在工作中探索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总结出不少经方,请药剂科制成中成药,惠及广大患者 。为了保留完整资料,他与病理科、药剂科、照相室都有密切合作 。这让我知道,做大做强科室,不能仅靠一己之力,更需要多学科密切合作 。
做他的女儿和成为医生
都是让我感到自豪的事
在我心里,父亲一直是位让我仰慕的医学专家,到现在也是 。行医已到第61个年头的老大夫,还坚持阅读文献,了解专业进展,应用新的诊疗技术,一点也不落伍 。
每周半日的门诊是他的节日,此时他又能与患者面对面,用他特有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理念解除患者痛苦,很多患者是乘「飞的」从外地专程来求医的 。
随着网络社会到来,微信看病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但照片不会真实呈现皮肤损害,有时会影响对疾病的判断,这是他小小的苦恼 。
父亲说过,他听到过极少数医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对病人没耐心,不愿倾听病人诉说 。不少病人不远千里来到医院,他们抱着很大希望想获得满意治疗,但当轮到就诊时,却三言两语、不做很好解释,态度生硬、使病人反感,这怎么行呢?
父亲在出诊时,会很好地倾听病人诉说其病情,尽力帮助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有几次病人取药时钱不够,父亲就借给他们,多则百元,少则几十,个别病人也有忘掉还钱的,父亲从不记在心里,也不与科里同事谈论 。
父亲在诊治病人中,发现有腹泻或便稀的病人时,就建议他去别的科室做肠镜 。结果,有3例病人因此发现了肠息肉,手术切除后,病人写表扬信、送锦旗给父亲 。因为肠息肉是癌前期病变,不及时处理,以后就可能演变成肠癌 。
父亲教会我要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曾跟随他出门诊时,发现诊疗过程会有个环节,叮嘱患者饮食、穿衣、洗浴等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他告诉我这些内容对治疗很重要但患者会忽略,咱们做医生的一定要主动提醒病人 。
在他的影响下,我对患者进行脑卒中二级预防的生活方式指导时,会告诉他们低盐饮食的具体操作细节,每个菜品放多少盐,1克盐等量的酱油是多少,如何通过其他调味料,在低盐基础上保证食物的口味等 。这些理念都是我从父亲那里学来的 。
医院|特辑|与父亲在同一家医院工作被叫“大小姐”,曾“压力大”
文章图片

屠建莹医生
父亲的老家在浙江农村,家族里有6人是医务人员 。以前我们回老家,全村人知道从北京来了医生,都会围着找他看病,他也很乐意帮助大家 。
当父亲在吃饭时,老屋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的从十多里外赶过来看病 。有一年清明节回家时,他一个下午就义诊了70多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