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企|跨国药企在华40年:从超国民待遇到普通玩家( 五 )


其中很多产品,如默沙东的降糖药捷诺维,都在年销售数十亿元的赛道上,如今黯然离场令人五味杂陈 。而对于跨国药企战略部署,甚至有投资人调侃这是医药界的“敦刻尔克” 。
过去近4年时间里,国家组织药械集采,在中国医药市场掀起了一场巨大波涛,堪称“海啸” 。虽然目前只涉及了218个品种,市场规模2200亿元,但其可以预见的影响,却令习惯了传统靠营销打天下的行业人士人人自危 。
因为动辄腰斩、砍到脚踝的降价,无论中标还是不中标,都没有了继续做临床推广的空间 。传统营销模式面临空前挑战 。跨国药企为了维护全球价格,根本难以中标 。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巨头们也遭遇了本土企业的近身缠斗,曾经高不可攀的PD-1/PD-L1,愣是被中国药企拉进了红海 。从年费用上百万元降到了最低2万元以下 。
成熟产品有仿制药围追堵截、新产品面临医保谈判降价和竞争对手的快速狙击 。跨国药企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危局 。
为了保住优势、寻求新的增长点,除了剥离“非核心业务”,跨国药企的调整、突围,一刻没有停过 。
2019年1月,距离心血管重磅药“可定”(化学名:瑞舒伐他汀)在4+7试点中落标刚刚过去2个月,有“梦之队”之称的阿斯利康,就抛出了重磅消息:已从绿叶集团手里拿到了血脂康在中国大陆的独家推广权 。
跨国药企卖中成药,这突破了行业的固有认知 。而更加打破行业认知的是,它还做起了CSO(合同销售组织)、“大包商” 。
一年后,阿斯利康又接下了一款医疗级家用十二导联心电仪的中国独家推广权 。根据医药经济报报道,该公司还将大包100个产品——50个国内或进口代理产品、50个诊断器械产品 。
国内药企与跨国药企之间的销售合作越来越紧密,业界对于这种处理也开始见怪不怪,就连曾经的“宇宙大药厂”辉瑞,也下场了 。
前不久,辉瑞中国副总裁、首席医学官曹峻洋接受医学界专访时也透露,除了加快自研产品进入中国,辉瑞也将与本土企业或跨国企业合作,充分发挥其“在中国制药领域领先的商业化优势” 。
简单理解,也就是要发挥其在销售领域的优势 。
有过去几十年的销售团队积累,跨国药企这样的选择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
老龄化、癌症高发,中国医药市场常年保持高速增长,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以其14%到17%的增速,到2025年,将超过5万亿元 。
这样一块“大蛋糕”,不拿出诚意是吃不到的,跨国药企也正使出浑身解数 。
从1980年到2021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从不到80亿元,增长到了近3万亿元 。
失去了“光环”的跨国药企,能否在全新的格局和规则中,颠覆它们40年来赖以生存的盈利模式,在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上,找到一条新路?
参考资料:
《引进,为了消化和吸收——采访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札记》,丛羽
《生产世界第一流产品开创管理崭新局面——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访问记》,张志涛
《主流——中国药企领袖智慧》,陶剑虹、谭勇
《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刘学、陈文选,等
《跨国药企投资心思变了》,贺蓉
陈广晶|撰稿
李珊珊|责编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八点健闻”(ID:HealthInsight)
【药企|跨国药企在华40年:从超国民待遇到普通玩家】尊重原创版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