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透骨草

大透骨草《中药大辞典》:大透骨草拼音Dà Tòu Gǔ Cǎo
出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杜鹃花科植物尾叶越橘的全草 。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
【大透骨草】原形态灌木,高1米以上 。茎直立,分枝 。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 , 长5~9厘米,宽2.4~4.5厘米,先端尾尖 , 基部浑圆,全缘,羽状侧脉7对,上弯,两面均无毛;叶柄短粗,长不及3毫米 。总状花序排成圆锥状,腋生,有花15~25朵;花梗长4.8毫米;小苞片狭细,线形,长约7毫米,先端钻形;大苞片卵形,包被花蕾,长8~11毫米,先端尖,棕色;大小苞片均于花时脱落;花冠短钟状,径约6毫米,绿色而带淡紫色晕;花瓣5枚 。浆果近球形,冠以宿萼 。种子不规则三角状,表面淡棕色 。花期初夏 。
生境分部生于山脚、林下阴湿处 。分布云南、广西等地 。
性味微苦 , 微温 。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治风湿关节疼痛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3~5钱;或浸酒 。外用:水煎洗 。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透骨草拼音Dà Tòu Gǔ Cǎo
出处出自《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药材基源:为杜鹃花科植物樟叶越橘及尾叶越橘的全株 。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Epigynium dunalianum (Wight)Klotzscjh;Thibaudia revoluta Griff.]2.Vaccinium dunalianum Wight var.urophyl-lum Rehd.et Wils.
采收和储藏:全年可采,洗净,晒干 。
原形态1.幼枝紫褐色,有细棱,无毛 。单叶互生;叶柄长5-7mm,通常无毛;叶片革质,椭圆形、长圆形、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4.5-12cm,宽2.5-5cm,先端尾状渐尖 , 基部楔形或钝圆,全缘,背面散生贴伏的短腺毛,侧脉3-4对,自叶片部向上斜升,连同中脉在两面突起 。花序腋生,总状,多花,长3-6cm;苞片卵形,早落;萼筒长1mm,萼齿三角形;花冠淡绿带紫红色或淡红色 , 宽钟状 , 裂片三角形,开展或向上反折,外面无毛,内面被疏柔毛;雄蕊鲜黄色,与花冠近等 。长,花丝扁平,长约1mm , 药室背部有开展的距,药管长为药室的2倍,浆果球形,成熟时紫黑色 , 被白粉 。花期4-5月,果期9-12月 。
2.与上种不同外在于;幼枝、叶柄及叶两面沿中脉被短柔毛 。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700-)2000-2700(-3100)m的山坡灌丛、阔叶林下或石灰山灌丛,稀附生常绿阔叶林中树上 。
2.生于海拔1400-3100m的山谷杂木林下,石灰岩山坡常绿林中及山坡灌丛中,有时附生于常绿阔叶林中树上 。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
2.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
性状性状鉴别 全株长达2m,多卷折,枝条有棱 。叶片常反卷,展平后呈椭圆状卵形,长5-10cm , 宽2.5-4.5cm,先端尾尖,中脉和侧脉两面隆起 , 尾叶越橘下面中脉和叶柄略有短柔毛 。总状花序腋生,花被缩成团 , 花冠展开后呈卵状坛形,浅黄白色 。气微,味微苦、涩 。
性味微苦;性微温
功能主治祛风湿;通络止痛 。主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 9-15g;或酒 。外用:适量,煎汤水洗 。
摘录《中华本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