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绝大多数高呼“人效管理”的企业,都掉入了四个陷阱( 三 )


在大刀阔斧地砍编制的同时 , 他们可能振振有词——“公司的相当一部分人都是不产生价值的 , 缺了他们企业效率会更高 。”的确 , 所有企业都会有这样的冗员 , 但问题是 , 你怎么知道哪些人是冗员?这正如营销界的一个经典段子——“我知道广告费浪费了一半 , 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 。”于是 , 下次还得继续投入 。人力资源也是一个道理 , 如果不能识别业务需求 , HR们闭着眼睛做龟缩的理由根本就不成立 。
我曾在《激发潜能:平台型组织的人力资源顶层设计》一书中提出 , 规模是进攻的底线 , 效能是防守的底线 。显然 , 只要防守 , 不要进攻 , 用减少人力投入的方式来追求人效 , 就是“龟缩” 。
其实 , 即使只谈人效概念 , 也不应该仅仅是防守导向 。人效强调以合理的人力投入推动各类产出 , 其本质是一种“精实增长”式的进攻导向 。显然 , 这在宏观经济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 , 人效管理对于企业意义非凡 。
平庸的HR紧盯人效 , 生怕老板多投了一个人 , 影响自己的KPI达成 , 他们做的是“人效龟缩”;而优秀的HR紧盯业务 , 不断寻找生意的机会 , 帮助老板下决心用大资源赌大未来 , 他们做的才是“人效管理” 。
误区3:人效管理不是新瓶装旧酒当前 , 人效热度的确惊人 。穆胜咨询2020年和2021年的两份《中国企业人力资源效能研究报告》显示 , 70%左右的老板和高管在各种场合频繁提及人效 。显然 , 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他们衡量人力资源工作优劣的核心指标 。
于是 , 不仅是企业开始探索 , 各类咨询机构也开始跟进这个主题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 大多市面上的方法论依然是“新瓶装旧酒” 。拥护者的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人力资源专业的目的不就是让人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吗?这不就是追求人效提升吗?所以 , 他们默认所有的人力资源动作只要足够专业 , 都会产生人效结果 。以人效为由头重新包装过去的选用育留套路 , 就成了看似不错的选择 。
但这显然是错误的 。
一方面 , 人效就不是一个指标 , 而是一个指标库 , 每个企业(甚至他们的每项业务、每个部门)应该选择关注的人效指标必然不同 。
按照“穆胜人力资源效能矩阵” , 单说宽口径人效指标就有数十种 , 更别谈基于企业情况定制的窄口径人效指标 。如果有人兜售一个通用的人效指标组 , 告诉您这就是所有企业都应该关注的 , 那么 , 他多半没有搞懂人效管理这个新兴的专业 。
另一方面 , 基于不同的人效指标 , 需要选择的队伍状态和(选用育留等)职能运作也是不同的 。
举例来说 , 人均营收是一个偏进攻的人效指标;而人工成本报酬率就是一个偏防守的人效指标 。在这两个指标中 , 一定有一个对于企业更加重要 , 这也决定了企业之后的人力资源工作的方向不同 。前者可能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大开大合 , 而后者可能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精耕细作 。
人效管理是一台精密的仪器 , 队伍状态和职能运作好比其中的齿轮 , 稍有变动 , 对于仪器的状态都有明显影响 。这和传统的人力资源专业理念显然不同 。以前是 , 假设人力资源专业可以带来组织能力 , 默认按照一定的标准来做选用育留就一定对企业有益 。但现在不同 , 选用育留依然有标准动作来遵循 , 但更应该有个性的操作方向 , 而且并不见得所有操作方向都能推动企业关注的人效指标 , 有些操作方向反而对这些人效指标有负面影响 。换个更形象的例子 ,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当于是在给企业“吃补药”;现代人力资源专业则相当于是在给企业“精准诊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