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电影不该是“过年饺子”,而是每天的大米饭( 五 )


在他看来,长此以往可能会让电影公司的定档、宣发策略变得更投机,而不是回归初心,把重心放在影片创作上 。
大档期依赖症,正在破坏产业生态大片扎堆,表面上看只是影片相互分流,影响了“输家”的利益,但对行业的损害其实远不止于此 。
对下游生态的破坏,是大众有目共睹的 。当春节、国庆和各种情人节,成了为数不多能收割票房的时间节点时,影院哄抬票价、添加天价影厅服务费、透漏票房等,就成了“无奈之举” 。而这种冷热不均一旦成为常态,伤害的不只是一个档期,于行业本身的“平衡”同样是一种损害 。
话题影片的数量是有限的,多部大片扎堆大档期,必然会导致非大档期内,能拉动大盘的影片匮乏,最后结果只有少数影片赚得盆满钵满,其他影片、电影院都成了“牺牲者” 。而这甚至会给观众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今天只是一个普通的周末,肯定不会有大片上映,进而减少对电影市场的关注 。
必须再强调一次前文的观点,消费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反复的刺激的 。就像以前很多人不喜欢用手机的小屏幕看电影,但一轮疫情之后,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一个观众春节看了几部好看的电影,观影热情被拉到了最高,可是下一次遇到想进影院的片子,居然要等到国庆的时候,再高涨的热情冷却了这么久,怕是也得下头了 。得趁热才好打铁,可惜现在提供不了这样的培养环境 。
而除了下游,更加值得担忧的是,这种失衡感,正在从下游向产业中上游蔓延,甚至影响到了内容产出 。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档期已经变成了金钱的游戏 。2016年,票补大战打得最火热的时候,圈内一度流传着“没有1亿票补,就别来春节档” 。这句话其实已经道出了大档期战争的本质,很多时候决定影片票房的不只是口碑,更是资源、渠道的较量 。到了最近几年,尽管直接的票补投入已经大大减少,可取而代之的则是各方在宣发上的巨额投入——比如《四海》今年光是各种宣传曲目就超过了6首 。
电影|电影不该是“过年饺子”,而是每天的大米饭
文章图片

本就不低的制片成本,配上超高的宣发预算,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回本难度,让春节档成了一场不容有失的战役 。2019年,宁浩的《疯狂的外星人》卖到了22亿,尽管相较于成本已经大赚,且还有王宝强公司的28亿保底,但因为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出品方欢喜传媒的股价在节后依然是一路大跌 。
可以说,当踏入春节档的那一刻,片方就进入了一场赌局,光不亏、能赚钱已经远远不够了,怎么赢得更多才是重要的考量 。于是从2019年《新喜剧之王》和影院间的排片纠葛开始,这些年春节档的发行闹剧从没有停止过,片方和下游屡屡上演要排片、要红包的罗生门,更有片方出面表示,遭到了同档期对手的抹黑、口碑攻击,可谓一地鸡毛,竞争环境越来越恶劣 。
影企的疯狂并不难理解 。2019年《流浪地球》票房20亿的时候,中国电影曾发公告称,公司从该影片上获利约为1亿元 。按照最粗暴的方式换算,中影最终有望在该片上获利超过2.5亿元,扣除成本后,仍然有2亿元左右的利润 。这个数字,即使是在上市影企中,也能碾压不少公司一年的收益了,而中影为此仅仅付出了4500万的成本,约占总投资的七分之一,这正是大档期的魅力和可能性所在 。
电影|电影不该是“过年饺子”,而是每天的大米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