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组件旧王”杀回来了( 二 )


资本结构的改善也能释放一部分利润 。
以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的数据为基准,如果晶科能源的财务费用率能降低1pct,那么对应净利润将分别增加2.7、1.9亿元,占公司当期归母净利润的26% 。
环境资金纾困所带来的利润增厚可以看成是晶科能源的α收益,这只是其一,其二是整个组件环节的β收益 。
复盘过去两年的光伏产业,与产业大扩张并行的另一条线是供应链失衡,扩产周期较长的环节因产能迟迟提不上来而引发下游抢购 。2020年是光伏玻璃,2021年是硅料,价格飙升致使整个行业的成本飞到了天上 。
以硅料为例,其价格在2021年最多时翻了三倍以上,沿产业链向下传递,致使下游承担了巨大的成本压力,苦不堪言 。
最惨的就是组件领域,投资强度小(2020年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单GW设备投资分别为3.64、1.56、2.25、0.63亿元),加上技术壁垒不高,致使行业格局较为分散,在面对上下游时缺乏议价能力,被迫承接成本转嫁,去年利润率一度被压缩到几乎为负的水平,致使很多企业不得不降低开工率 。
投稿|“组件旧王”杀回来了
文章图片

2021年前三季度,晶科能源和东方日升的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了4.39%、45.33% 。
不管是光伏玻璃还是硅料,紧缺的本质并非稀缺,只是因为扩产周期比其他环节要长,短期内跟不上行业整体扩张的节奏,所以显得珍贵 。后期产能一旦起来,价格将会直线下跌 。
以上一轮的光伏玻璃为例,行情自2020年7月底开始启动,3.2mm镀膜价格一度从24元/平米上涨至45元/平米,期间涨幅超80% 。但从2021年3月开始,光伏玻璃价格从顶端快速下滑,到五月底,3.2mm光伏玻璃均价已跌至22元/㎡ 。从翻倍到腰斩,只隔了不到半年时间 。
硅料也将在今年迎来拐点 。
根据硅业分会的数据,2022年国内硅料产量将达到75万吨左右,海外供给约12万吨,全球硅料供应量将达到87万吨,按照2.5g/的硅耗计算,对应组件产出约为300GW,完全超出全球总需求,降价只是时间问题 。
根据中信建投的统计数据,一体化组件公司的单瓦毛利与硅料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
投稿|“组件旧王”杀回来了
文章图片

▲图片截取自中信建投
一体化很重要,这代表着组件厂商可以锁定硅料降价的利润空间,而不至于被产业链上游环节分割留存 。晶科能源是老牌一体化组件公司,其在2010年就完成了一体化布局,接下来势必将受益于硅料价格的下调 。
短期来看,行业大环境正朝着有利于组件环节的方向演变,但站在长期的角度,形势也有严峻的一面:因为过剩的不只是硅料,也包括组件 。
最新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规划的组件产能已经达到400GW左右,而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容量上限也才不过330GW 。
这意味着,整个组件领域的内卷和厮杀已不可避免,对于身处其中的企业而言,技术迭代进步可能是唯一的突围方向,而这恰恰是晶科能源的又一大亮点所在 。
技术降本增效是光伏产业亘古不变的发展主线,而电池片的技术迭代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
光伏电池片的转化效率公式为:电池片输出功率=光照幅度X电池片面积X转化效率 。在光照幅度、电池片功率一定时,转化效率的提升能够降低电池片的面积,从而摊薄组件的非硅成本和电站BOS成本,达到降低产业链成本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