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寡头争霸,智能座舱公司如何求生?( 三 )


考虑到国内手机市场的极度饱和 , 以及车企跨界做手机的资金与技术挑战 , 这一决策是否明智还很难定论 , 但其背后的考虑仍然出于同样的逻辑:作为最重要的终端入口 , 未来手机必然会与车机系统深度绑定 , 搭建互联生态、形成完整生态闭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03 寡头争霸 , 创业公司如何突围?如果说操作系统之争是寡头们的事儿 , 那么智能座舱产业链的上层应用 , 就是创业公司大展拳脚的舞台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或许对底层的OS感知并没有那么强 , 而座舱应用却是事关驾乘体验的直接因素 。据亿欧智库数据 , 定价在30-40万的乘用车当中 , 有73.5%的用户对于座舱持满意态度 , 占比远高于其他价位车型 , 这与该价位区间车型智能座舱高渗透率相吻合;而导致用户对座舱不满的众多因素当中 , 座舱产品智能化水平低成为最大原因 , 有62%的用户认为座舱产品智能化水平仍需较大提高 。
投稿|寡头争霸,智能座舱公司如何求生?
文章图片

需求侧的变化传递到资本市场 , 智能座舱产业开始掀起风浪 。根据统计 , 2021年 , 智能座舱市场共发生投融资事件23起 , 其中涉及到智能座舱产业链各级玩家 , 包括软硬件、车载系统、集成方案等多方供应商 。

  • HUD
就融资情况来看 , 多家具备车载显示系统供应能力的企业受到了资本青睐 , 其中又以HUD相关企业为重点投资对象 。HUD((Head Up Display))即汽车抬头显示器 , 是一种将行车信息(如驾驶信息和导航信息等)的虚拟影像通过挡风玻璃投射到驾驶员视线前方的显示技术 , 可以有效提高驾驶的的安全性和智能性 。
2020年全球HUD渗透率接近10% , 中国HUD渗透率仅为3%左右 , 远低于全球水平 。根据东方证券测算 , 2025年中国市场HUD渗透率将达到30%以上 , 市场规模近200亿元 , 5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 。
HUD产品可以分为C-HUD、W-HUD和AR-HUD , C-HUD通过使用塑料或玻璃的结合器 , 实现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的融合 , 技术门槛低 , 已进入低利润的红海竞争阶段;W-HUD直接使用挡风玻璃作为虚拟图像和真实场景的接合器;AR-HUD基于W-HUD技术 , 结合传感技术以及通信技术 , 可实现更大的FOV(Field of View 视场角)和纵深显示 , 将虚拟图像与真实场景深度融合 , 是HUD厂商布局的方向 。
  • 多模态人车交互
当汽车逐渐发展为一个移动的“智慧新物种” , 没有理由让驾驶员再去应付一堆按键、旋钮和触控屏 , 在座椅调节、空调、音乐播放、路线导航、接打电话等等琐事中应接不暇 。因此全新的人车交互体验将成为相关企业的追求目标 。
一方面 , 语音交互已成为当前技术较为成熟的座舱交互方式 , 并已经实现双音区交互 , 即可甄别驾驶人员与乘坐人员的语音指令 。随着语义识别能力的提升 , 语音交互或许会成为具有拟人化情绪的驾乘伙伴 。
另一方面 , 融合视觉、语音等多感官的多模态AI交互将成为未来人车交互的大势所趋 。在多模交互模式下 , 车辆能通过人脸、声纹识别 , 结合用户行为习惯更精准地判断用户意图 , 如针对驾驶员感知的身份识别、疲劳检测、分神检测 , 以及针对乘客感知的儿童识别、安全带检测等 。除了解放车内用户交互操作 , 多模交互还能通过感知、推荐、交互等环节 , 让汽车实现主动式思考 , 持续优化车内服务和场景迭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