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精品咖啡的「扩张悖论」( 二 )


在咖啡师和一众精品咖啡馆的带领下,消费者也开始钻研这门学问,关注和推崇咖啡产品本身的口味 。这一趋势被烘焙师Trish Rothgeb称为「第三次咖啡浪潮」,与第一次(咖啡消费的普及)、第二次(烘焙咖啡的推广和连锁咖啡品牌的兴起)区分开来 。
传导至中国语境里,「精品」概念显得额更为笼统和泛滥 。品牌纷纷贴上「精品」标签,只要宣称是选用精品咖啡豆,以及在包装、店面上有所设计即可 。像三顿半、永璞这样以即溶、浓缩咖啡为主的品牌,也在其名称前加上了「精品」二字 。
“其实没有什么鄙视链的事,「精品咖啡是什么」为什么要纠结这个点,咖啡好喝就可以了 。”一位独立咖啡店经营者告诉「真探」 。
从摄入咖啡因提神的原教旨主义,到要求好喝、在乎风味和产地,从雀巢速溶到选豆子的手冲,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变刁了 。
而回归到咖啡品质本身,精品咖啡的扩张的最上游是种植和寻豆 。虽然距离消费者远,但是咖啡的源头正在感受到竞争的灼热 。
Tims、星巴克等连锁咖啡品牌的提价,一个因素是全球咖啡豆的大规模减产,供不应求,价格也水涨船高 。巴西和越南是世界上两大咖啡种植地,反复的疫情导致产能不足、全球化的供应链中断,过去一年国际咖啡原豆期货价值上涨,截止2021年12月,美国纽约洲际交易所(ICE)的阿拉比卡咖啡原豆价格较年初翻番 。
品牌也在扎堆寻找新的好豆,云南成为被选中的地方 。一方面,高品质好豆的稀缺和国潮的兴起让云南豆炙手可热;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的采摘缅工人数减少,产能跟不上,价格的快速变化,以及对持续性的担忧,加重了云南咖农的焦虑 。
抢的不止是豆子,还有咖啡师 。咖啡师曾经独立精品咖啡店的核心壁垒,他们能够品鉴出咖啡风味的细微区别,熟练运用工具和设备,而且可以承担研发新品和特调的工作,发挥创意 。第三方机构的等级证书、咖啡比赛的名次和奖杯,都是咖啡师水平的证明 。
但是在扩张和效率的问题面前,咖啡师成为了流水线上的做单机器,连锁品牌进行企业内部的培训之后即可上岗,门槛变低 。
投稿|精品咖啡的「扩张悖论」
文章图片

Boss直聘上的咖啡师招聘启事
“我们这种小馆子现在招人很难,大品牌提高了薪资水平,内部的体系化的培训机制效率也很高,我们招人后的时间、金钱成本太大了,而且这个行业的流动很快,你教完了,人走了怎么办?”上述独立咖啡馆经营者表示 。
原材料和人才,仅仅是精品咖啡竞争的环节,更大的压力来到了品牌的规模化经营上 。
扩张的背面精品连锁的扩张速度慢不下来 。最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商圈和写字楼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咖啡选择 。
看一下现在头部咖啡品牌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