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精品咖啡的「扩张悖论」


投稿|精品咖啡的「扩张悖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真探AlphaSeeker,作者 | 陈文琦
城市生活运转里有两种不可或缺的黑色液体,一是石油,二是咖啡 。
蓝色的瑞幸,红色的Tims,白色的星巴克,写字楼里的打工人在格子间的大屏幕前大口喝着外带咖啡提神醒脑;一杯瑰夏,在有腔有调的独立咖啡馆,放在从马克思聊到马尔克斯的人面前,也放在大谈NFT投资机会的人面前;盛着Manner的保温杯,穿着leggings和各色运动短裤进入健身房的年轻男女手里拿着,爷叔和嬢嬢手里也拿着 。
咖啡正在加速渗透国人的血液,也成为了资本眼中的好标的 。
今年2月,精品咖啡连锁品牌Seesaw完成数亿元的A++轮融资,此前,Manner、M Stand、代数学家algebraist coffee、挪瓦咖啡等都得到资本投注 。天眼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咖啡行业投融资事件达近30起,整体融资额超过170亿元,其中Manner在5轮融资之后,估值已达28亿美元 。
这些品牌的定位里,「精品」二字格外瞩目 。资本助推之下,原本与小众标签捆绑的精品咖啡品牌走上规模化的快车道,Seesaw创始人在去年采访中透露在的2022年底计划门店数量为200家,M Stand去年以单月10家新店的速度增长,3月Manner宣布10城200+新店齐开 。
投稿|精品咖啡的「扩张悖论」
文章图片

Manner咖啡早期门店 图片来源@Manner官网
全面加速的B面,是没那么漂亮的故事 。
3月,Tims中国宣布获得1.94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但是“将Tims中国的合并前估值从16.88亿美元调整至14亿美元”,公开估值缩水2.88亿美元 。在咖啡门店里,涨声一片,星巴克常规饮品提价1元,瑞幸部分产品单价上涨3元,Tims对单品也进行了1-2元的调价 。
给精品咖啡照镜子的是曾经春风得意的新茶饮 。进入虎年,头部新茶饮品牌显露经营疲态,茶颜悦色对员工苛刻冲上热搜,喜茶全面降价,喜茶、乐乐茶全面降价,奈雪推出9元-19元的低价系列,其公告显示2021年预亏约1.35亿元至1.65亿元,增收不增利,股价跌去超70% 。
精品咖啡准备好了么?
「精品」泛滥「精品」由谁定义?
创造精品咖啡(Specialty Coffee)这一概念的人是Erna Knutsen 。1974年,这位咖啡行业的传奇女性在接受《茶与咖啡贸易》 杂志采访中,提出这一概念并沿用,目的是将自己所采购、售卖的商品与纽约期货交易市场的大宗商用咖啡作区别 。
简单来说,就是特殊的地理小气候生产出具有独特风味的咖啡豆,但当时是并未对精品咖啡概念本身作出明确的定义 。
1982年,美国精品咖啡协会SCAA正式成立(后与欧洲精品咖啡协会合并,现称SCA),「精品咖啡」的概念不断推广 。咖啡豆也被科学地、系统地评分、认证,SCA有干/湿香气、风味、余韵、酸质、醇厚度、一致性、平衡度、干净度、甜度等级、综合评价10个评分项目,每个项目有6-10分,还有一扣分的瑕疵项目,评分在80以上的咖啡豆被划定为精品咖啡 。另一套较为权威权威的杯测评分系统是COE(Cup Of Excellence),与SCA略有差异 。
不同的海拔高低、气候环境、土壤,后续环节如水洗/日晒、烘焙、研磨、冲煮、水质等等,环环相扣,都会影响到咖啡的味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