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有人开店月入百万,中国5亿人的刚需,撑起千亿运动康复蓝海市场( 三 )
运动康复这门生意并不好做的问题还在于,无论是医疗资格准入、人力成本、场地设备投入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一道门槛 。
以医疗资格准入为例,医疗资质意味着正规化、合法化,有了监管,对患者也意味着一种保障 。然而,运动康复医疗牌照并不好申请,是行业公认的“稀缺资源” 。
一个有意思的地方还在于,即便按照政策要求的标准去投入,到最后有可能也赚不到钱 。美国著名运动康复器械公司DJO中国总经理兼运康联发起人之一孟坡对创业邦举例,有些地方说要审批,就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比如面积要达到几百平,要配备多少人员,配几张床位,但是有些创业者看到这个标准之后,测算一下运营的投入产出回报后,就不申请了 。
另外一个是人才短缺:专业康复医师和治疗师;既懂运营又懂医疗的商业人才 。而后者更是凤毛麟角 。
在资深医疗服务投资人林掌柜看来,即便有能力建起来100家康复门诊,但是很难运营好100家 。
运动康复高度依赖技术专家跟运营团队 。专家有相对统一的临床路径,有成熟的学科体系,有些机构也可以自己培养人,“但是运营团队是无法批量复制的 。”他对创业邦分析 。
这也是行业无法批量复制,即便是拿到多轮融资的头部企业也不敢轻易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也因此整个行业规模化发展非常缓慢,至今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规模化的连锁运营品牌,上述白皮书显示,目前国内康复门店52%为单店经营模式,其余则为连锁化模式运营 。
除此之外,连锁化的模式需要一套统一的标准,无论是运营体系、管理体系,还是技术体系等等 。然而对于尚处在早期的运动康复行业来说,这些都相对比较薄弱 。
我们看一看几个品牌截至目前的门店数量:
- 弘道运动医学诊所:4家;
- 冉冉运动康复:6家;
- 体创动力:7家;
- 医家人运动康复:5家;
- 优复医疗:12家;
在她看来,很多创业者失败就在于过度自信,觉得自己认识很多医生,或者本人就是医生,有很多的病人,认为砸钱就可以 。“光有这些是不够的,一定要有完整的团队去支持,包括运营团队、数据团队、财务团队和市场团队都要有 。”
机会永远有,但别想赚快钱 2021年蒋沛重新搭伙成立了一个新的品牌——瑞康海思 。
五年前,他除了有一点点资源,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要市场没市场,要品牌没品牌 。
而如今一切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新店第一个月就做了二十多万流水,是当年的四倍,并且这几个月都稳定在20-30万 。“相当于花了几个月时间走完了原来两年多的路 。”蒋沛感慨道 。
当然,竞争也更激烈了 。
作为运康联创始人的孟坡,这几年也明显感觉到行业正发生一些变化:
第一,最大的变化是康复的理念,越来越被人接受了 。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开始接受运动康复门诊的服务 。
第二,运动康复的概念,过去几年大家谈的最多的,一个是骨科术后康复,一个是精英运动员的康复,在运动康复行业兴起之前,甚至有可能出现在国内开刀,还要去国外康复的事情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了 。同时在目前的运动康复服务内容中,骨科术后康复大约只占1/3-1/4,越来越多出现了一些骨科和运动保守性损伤的,不需要开刀的病人 。
推荐阅读
- 投稿|淘特放弃“效仿”拼多多
- 投稿|茅台种高粱、喜茶种草莓,一个趋势正在发生
- 投稿|马化腾说要“把子弹用在关键战役”,腾讯的关键战役到底是什么?
- 投稿|剧集营销前,先签天价“卖身契”
- 投稿|封号潮后,一批中小卖家多平台布局亏损离场……
- 投稿|东航空难之后引发争议的媒体报道:第一时间做「受害者报道」到底是负责还是无良?
- 投稿|攒了三年的老本,海底捞一次全亏了
- 投稿|亏损41亿,海底捞没「底」
- 投稿|春装“预售45天”,成功让我“错过春天”
- 投稿|烘焙培训:轻松高薪背后,又是一场收割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