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虚火泡沫To VC,这个赛道真有这么糟糕吗?( 四 )


合成生物的“难”可想而知,企业一定要具备全链路思维,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是致命的 。
投资相对论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企业一来就能解决“难”的问题,毕竟不存在完美的初创企业,总有自身无法消除的短板 。
例如早期的态创就曾四处碰壁过 。张志乾在采访中表示,最初跟机构接触时,讲到合成生物学大家会觉得很棒、很神奇,不过当时只有技术没有产品,投资人会觉得很难下判断 。
但张志乾对合成生物学与态创的技术很有信心,自筹几百万作为启动资金 。王啸告诉投资蒙钛奇,正是张志乾的这份坚定打动了他,于是九合成为了态创背后最早一批的投资机构 。
懂技术又下定决心做商业的创业者,即便到现在都是非常难找的 。这恐怕也是蓝晶当初打动马睿的理由 。
一路走来,蓝晶并非一帆风顺,创业初期所面临的行业环境,比现在还要艰难许多 。1.5人民币亿估值那轮,蓝晶融了一年半,而这个估值可能只是现在很多合成生物企业种子轮的估值 。为了生存蓝晶还做过一段时间的副业 --- 培训高中生去参加iGEM(国际合成生物学大赛) 。马睿告诉投资蒙钛奇,教育业务一度占据蓝晶七、八成的营收 。团队在业务、产品、技术、市场、募资上都做了非常多的迭代升级,吃了非常多的苦,才坚持做到现在的成绩 。 
在马睿看来,投资要看产品,但不能等产品出来之后再下判断 。如果用“ show me the product ”的方式去投资,那投资人的判断是没有价值的 。
“我们不愿意投那种确定性很高,但不是那么有理想有情怀的企业,我们更愿意投难做,但是一旦做成就有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事情 。”马睿说 。
实际上,自合成生物学赛道被关注以来,称其 To VC 的声音就一直未曾断过,对此马睿笑称:“ 我不在意你是不是To VC,你只要搞定我就可以了 。” 之所以能够自信地说出这句话,我想底气正源于马睿和蓝晶这六年来共同升级打怪所累积的经验 。
在一级市场里,从不缺少伯乐相马、将遇良才的故事,尤其在科技领域 。有趣的是,一群人手握资金和资源去投资另一群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人,这些投资人有着绝对一致的最终目的,即投资回报,但有时却又有着不尽相同,甚至相对的决策逻辑 。
丁哲波的投资法则就与马睿不同,在他看来,完全可以从产品上规避To VC 项目 。
“我不会因为你是哈佛、MIT、伯克利或者其他顶尖学院出来的我就投你,合适的背景是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我也不会因为合成生物在美国很火,出现了Zymergen、Ginko这样的SPAC上市公司就在中国找对标 。” 丁哲波始终认为,投资的核心还是在产品能力上 。
“你说你有底层的核心能力,也建立起了产品管线,所有的idea都放在纸面上了,但就是没有产品产量,那你不就是一个PPT公司吗?真正有实力的公司为什么要To VC?”丁哲波反问道 。“你得把产品做出来,然后跟现有的竞品去比较,优势是成本、性能还是纯度 。”
随后他又补充:“至少应该有两三个管线中的产品进入到中试阶段,然后告诉我产品的规模化产量的时间表、目前菌株的稳定性,产量过程中的分离提纯等细节挑战如何解决 。”
当然,投资人也有达成共识的地方,例如合成生物企业大致被划分为平台、产品两种类型,多数投资人都更看好产品型企业 。
王啸对初创企业的建议是,尽量不要过多关注平台数据,可以先聚焦菌株研发和产品落地 。生物体系的复杂性使得预测和建模过程难度非常高,大部分团队没有算法+生物交叉背景,无法识别哪些是可被建模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