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RDC赛道逐渐升温,ADC挑战者来势汹汹?

生物医药|RDC赛道逐渐升温,ADC挑战者来势汹汹?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氨基财经
一个世纪前,细菌学家保罗埃利希提出了魔术子弹的概念 。彼时的保罗埃利希,或许未曾料到,“魔术子弹“的概念会在如今被广泛运用 。
除了如日中天的“ADC”(抗体偶联药物),3月23日诺华Pluvicto获批上市,让“魔术子弹”另一家族成员RDC(核素偶联药物)成为新的热点 。
RDC药物与ADC药物结构相似,并且功能看似更加强大,不仅可以用于治疗,更可以用于诊断,合二为一 。
虽然RDC药物开发难点更多,面临“核素来源不稳定、监管严格、核素半衰期短等多重因素制约,难以在短期内复制ADC药物的辉煌 。
但事在人为 。第一三共的成功,使得ADC药物开发如火如荼,成为肿瘤领域最热的赛道;诺华Pluvicto获批,则为RDC赛道添了一把火 。
随着越来越多的RDC药物获批以及进入临床,RDC赛道也会逐渐开始升温 。那么,RDC药物能够接棒ADC,成为下一个偶联药物的新星吗?
01、结构类似的孪生兄弟从结构来看,RDC与ADC极为类似 。
我们知道,ADC由抗体+连接子+毒素三部分构成,RDC同样具备“三大件”,具体为抗体/小分子+连接子+核素 。
简单来说,RDC的抗体部分选择更多,既可以是抗体也可以是小分子药物,但原理相近,都是在正常细胞低表达而在癌细胞高表达的靶标 。
两者最大的差异是“毒素” 。ADC部位的“毒素”小分子药物,到了RDC这里则变成了核素 。
核素即放射性同位素,指可以产生α、β 或 γ 放射线的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这些核素可以发生衰变产生放射性射线,破坏细胞的染色体,使细胞停止生长,从而消灭增殖的癌细胞 。
不过可能会有人有疑问,放射射线进入人体内如何选择只杀死肿瘤细胞而不杀伤正常细胞 。
事实上,在相同的射线照射条件下,不同细胞对于放射的敏感程度并不相同 。具体来说,处于分裂期的细胞对于射线敏感程度最高,而处于DNA合成期其对射线敏感性最低 。
对于肿瘤聚集部位来说,由于需要不断地增殖,所以大部分肿瘤细胞都处于分裂期,而正常细胞处于稳定期 。这种差异也使得射线能够针对肿瘤细胞进行差异化打击 。
结构相似,二者作用机制也有相似之处,都是达到精确到肿瘤细胞初进行精准打击,只不过RDC的打击武器,从化学武器变成了核武器 。
回到诺华的Pluvicto,它选择了在前列腺癌过表达的PSMA做为靶点,这一靶点此前的发展并不顺利,不少药物纷纷在这一靶点折戟 。这次,Pluvicto突破了PSMA靶点的失败魔咒 。
在Ⅲ期临床试验中,使用Pluvicto+标准疗法的中位总生存期为15.3个月,使用标准疗法的对照组为11.3个月,中位总生存期延长4个月;客观缓解率方面Pluvicto+标准疗法为30%,对照组为2% 。
从临床数据来看,诺华的Pluvicto也的确不负期待 。
02、RDC广阔的未来:诊断+治疗事实上,在RDC领域,诺华多有布局,2018年诺华镥氧奥曲肽获得了FDA的批准,成为了首个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放射性药物 。
不仅是诺华 。2021年6月,拜耳便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得一款靶向PSMA的225Ac放射性疗法 。国内方面,远大医药也是积极布局,引进了多款RDC产品 。
为何众多药企如此看好RDC药物?原因或许在于RDC的想象空间较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