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RDC赛道逐渐升温,ADC挑战者来势汹汹?( 二 )


由于不同种类的核素,具有不同的功能 。因此,对于RDC药物来说,通过选择不同的核素,能发挥不同的作用,可以是治疗,也可以是诊断 。
比如说,当使用F-18、Ga-68等同位素时,RDC可以做为诊断产品来使用,并且与现有产品相比更有优势 。
目前常用的肿瘤诊断是先通过CT、PET-CT进行影像学检查,在初步确定肿瘤位置后,再取出一小块病理组织进行活检 。这种方法花费时间较长不说,还可能引起组织溃破出现肿瘤转移风险 。
而如果通过RDC药物诊断,情况就不一样了 。RDC将药物送到体内后和特定的肿瘤结合,在极短的半衰期内,放射性核素在这一过程可以自发地衰变为稳定核素,并发射出粒子或光子 。
这些粒子或光子在被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或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仪器检测到后,就能将接收到地信号转换为器官或组织的结构或功能图像,并且反映出肿瘤细胞的敏感性 。
而当核素被替换为Lu-177、Ac-225、89Sr、90Y等同位素时,RDC就又成为了一款治疗用药 。
由于核素的交叉火力效应,药物和抗体都不需要内化来发挥其治疗作用 。这导致只需要较少量的药物,就能来产生所需的治疗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
另外,由于核素不需要和细胞接触才能起效,所以对于RDC来说也就不需要可裂解的连接子,这也使得RDC较少发生脱靶效应,稳定性和安全性较好 。
由于诊断和治疗使用了相同的配体,也使得二者可以实现一致的靶向作用 。
03、接棒ADC面临的三重大山虽然看起来RDC作用广泛,效果也还不错,但很长的一段时间里,RDC都无人问津 。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核素的来源就难倒了不少英雄汉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对于RDC药物来说,如果不能保证核素的供应,那么RDC药物的研发和生产也成了空谈 。
目前来看,我国的目前的核素还无法自给自足 。根据动脉新医药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自主生产的I-131、Sr-89仅满足国内20%的需求,Lu-177仅满足国内5%的需求,其他常用堆照医用同位素全部依赖进口 。
不过,2021年5月国家多部委在发布了《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 ,其中医用同位素的发展被提上日程,未来这一问题或能得到解决 。
其次,药物研发完成后的配送也是一个大问题 。
与普通的药物可以长时间保存不同,RDC药物的核素半衰期非常短 。所谓核素半衰期,是指放射性核素“威力”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这意味着,核素半衰期越短,RDC药物越容易失去疗效 。
具体有多短呢?有的仅仅几十分钟 。就拿现在临床试验中常用的放射性核素来说,I-131半衰期8天、Y-90半衰期2.7天、Lu-177半衰期6.7天、 Bi-213半衰期45.6分钟 。
这就使得,RDC无法提前量产和长距离运输 。这也就对研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生产,还要保证能够及时配送 。
事实上,就算对于诺华这种大药企来说,也难以保证核药持续放量 。诺华2018年获批的核药Lutathera,虽然最初两年销售额增速迅猛,2018年销售额1.67亿美元,到了2019年增长38%达到4.41亿美元 。但此后2020年、2021年其销售额分别为4.45亿美元、4.75亿美元,增速明显放缓 。
而在我国,药物进入临床使用时还需要医疗机构具有相关资质 。
2019年时,我有770个核医学科开展核素治疗工作,但核素治疗病床仅有2544张 。这远无法满足患者的需求,即便药物的产能跟上,患者找不到指定机构用药也是问题 。
由于进入门槛高,研发要求高,目前国内的RDC玩家并不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