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共享充电宝也“没电了”?( 三 )
2、为何“被迫”转型?在涨价被紧急叫停后,共享充电宝再次陷入了僵局,而陷入僵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盈利模式极为单一 。
以小电为例,其在招股书中指出,目前公司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充电宝服务业务、充电宝销售及线上线下广告业务 。
从营收构成来看,在2018-2020年,小电的充电宝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分别为97.8%、98.8%和97.3%,其他共享充电宝企业也与小电的情况大致相同,即充电宝服务业务贡献的营收占比均超过了95%,充电宝销售及线上线下广告业务贡献的营收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因此,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只能优先在扩大充电宝服务业务的营收上挖空心思,而不断涨价和点位扩张,就成了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
“在共享充电宝行业,点位扩张没有什么技巧可言,主要还是靠高额的入场费和佣金开路 。”前述观察人士向「创业最前线」表示,“在面对优质点位的情况下,共享充电宝企业付出的入场费能占到成本的40%-50%,像在很多人流量巨大的酒吧和夜店,一年甚至要付出上百万元的费用 。”
小电的招股书从侧面反映出了这一现象 。招股书显示,在2018-2020年,小电向点位合作伙伴及渠道合作伙伴支付的激励费分别为1.05亿元、7.15亿元和10.13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5%、44%、53% 。其中分成费用分别为1亿元、5.74亿元和7.10亿元,入场费分别为425万元、1.41亿元和3.02亿元 。
针对点位的竞争随着美团的入局而变得异常激烈 。2020年,美团再次重启共享充电宝业务,依靠620万活跃商家,美团迅速从当时“三电一兽”的地盘中划走了一亩三分地,到2020年年底,其市场份额一度超过了10% 。
但即便是美团,也无法一直承受巨额的入场费和佣金,2021年7月,美团共享充电宝业务负责人离职后,33个自营城市点位全部被代理商接盘 。
烧钱换取点位扩张的方式显然不具备可持续性,入场费和佣金长期居高不下,大大侵蚀了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净利润 。
艾瑞咨询《2020共享充电宝研究报告》中提到,在直营模式下,共享充电宝毛利率至少能达到24.85% 。而各项成本中,设备成本仅为15.4%,商户成本占据最大头,将近48% 。简而言之,共享充电宝企业赚来的钱其中有一半被商户抽走 。
面对失衡的盈利模式,共享充电宝企业不得不抛弃直营模式,转而探索代理模式拓展市场 。上述观察人士分析认为,代理模式至少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缩减开支,缓解现金流压力;二是可以将运营风险转嫁出去;三是加速渠道扩张和市场下沉 。
截至目前,竹芒科技和美团共享充电宝均直接摒弃直营模式,走上了纯代理模式的路线,而怪兽充电和小电则是通过“直营模式+代理模式”的方式继续推进,“未来直营模式的占比会逐渐降低,代理模式将成为主流打法 。”上述观察人士透露 。
不过,代理模式究竟能走多远仍犹未可知,有代理人士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因此给代理的分成越来越低,目的在于压缩运营成本,但同时也挤压了代理的利润空间,代理注定无法长期做下去 。”
“无论是直营模式还是代理模式,都无法改变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的局面 。”上述观察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技术壁垒并不高,盈利模式也可以轻易复制,共享充电宝企业想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归根结底,除了不断抢占点位外,还需要找到第二增长曲线 。”
3、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充电宝企业的“硬伤”,但另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是产品服务同质化导致的各品牌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
推荐阅读
- 投稿|千亿美金独角兽SheIn的海外淘金术
- 投稿|新能源车狂奔在下沉市场:面子、票子和桩子
- 投稿|00后断供大厂
- 投稿|中国神华:500亿分红与新能源时代的煤炭产业逻辑
- 投稿|自动驾驶卡车:谁在为万亿梦想买单?
- 投稿|SheIn估值千亿、H&M大量关店,快时尚站在十字路口
- 投稿|困于路线之争的车企,终于熬到了混动大爆发
- 投稿|完美日记掉进了营销陷阱
- 投稿|把脉中创新航:材料涨价和客户集中,哪个更要命?
- 投稿|强买强卖、炫技跟风,景区不要盲目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