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微创医疗“裂变”( 三 )


文章图片

“僧多肉少”便是微创医疗研发的现状 。好在,它所在的赛道,能讲“动听的故事” 。
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因为起步晚,所以产品的国产化率比较低 。同时,在带量采购实施和国产化替代趋势下,产品的成长空间广 。
以起搏器(心律管理)为例,《中国心血管医疗器械产业创新白皮书2021》数据显示,我国约有100万心动过缓患者(靠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且每年新增30万-40万人,但我国起搏器植入量只有8万左右,渗透率不足8% 。另外,国内起搏器国产化率只有约5% 。
根据浙商证券研报数据,参考2021年支架集采落地后集采量2-3倍的供应量,若起搏器未来集采,其渗透率或有2-3倍提升空间,2023年或有4-5倍销量空间 。
在这样的展望下,微创医疗很容易吸引投资者追随 。加之,微创医疗分拆上市的都是优质资产,一度使得子公司的市值超过微创医疗 。
根据天眼查及公告,微创机器人上市前就获得了30亿元的战略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远翼投资、CPE源峰等,IPO上市又募得了104亿港元的融资 。微创机器人的市值一度超过550亿元 。
心通医疗上市前则有过数轮融资,金额合计超1.75亿美元,IPO上市当天募得23.56亿港元 。心脉医疗同样如此,上市前已获得超4.3亿元的融资,IPO又拿下了8.32亿元 。
03、还能孵出多少“金蛋”?要想实现常兆华所期待的“万亿市值”,微创医疗可能还需要孵化出很多业务 。
根据年报,微创医疗正在通过子公司或联营公司布局非血管介入、内分泌、康复医疗、运动医学、辅助生殖、体外诊断(IVD)、皮肤及身体管理、五官科及消毒灭菌等新兴业务领域 。
然而,版图扩大是一方面,说到底,最终能支撑微创医疗成为行业巨头,还得看公司及各上市子板块的业绩 。
根据2021年年报,三家上市的子公司中,只有心脉医疗(大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实现了盈利,2021年营收6.85亿元,净利润3.14亿元 。实现盈利的原因则是,心脉医疗布局的多款产品已步入成熟期 。
心通医疗(心脏瓣膜)2021年的营收虽实现了93%的增长,但依然处于亏损中,净亏损1.83亿元,近三年合计亏损7.26亿元 。
2021年上市的微创机器人(手术机器人)虽被寄予无限厚望,但其业绩乏善可陈,营收215.6万元,亏损金额5.83亿元,亏损扩大了179.08% 。
此外,骨科医疗器械业务、心律管理业务、外科医疗器械业务、其他业务也均处于亏损中 。
投稿|微创医疗“裂变”
文章图片

而资本市场上,各公司的股价也逐渐从被“追捧”到回落 。微创医疗当前的股价不到20港元,微创机器人的股价则较最高值回落超60%,心通医疗股价也从22.2港元跌至如今的3港元左右 。
微创医疗旗下的众多业务,诸如手术机器人等仍处于国内和国际临床试验开发阶段及商业化早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会以投入为主 。
不过据了解,微创医疗正在致力于改变渠道代理商的思路,从单一产品线变为品牌代理,提高渠道效率 。
另外,集采也会是影响微创医疗业绩的重要因素 。现阶段,微创医疗的心血管介入产品和骨科医疗器械都跟集采有关 。
集采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的市场份额和渗透率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因价格降低,且“量换不来价”而导致营收、净利双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