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生活方式精神病学”——生活方式如何影响精神健康?

医脉通编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接近30%的人在一生中会受到精神障碍的困扰 。很多精神障碍的心理及药物治疗尽管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不能充分满足治疗需求 。精神障碍一级预防的进展则相对有限;事实上,一些常见精神障碍(如抑郁、焦虑)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甚至似乎呈上升趋势 。
长期以来,生活方式因素(如体育锻炼、饮食、吸烟、睡眠)往往与躯体健康紧密联系在一起;但近年来,这些因素与精神健康越走越近,甚至出现了「生活方式精神病学」(lifestyle psychiatry)的概念 。在这一背景下,很多指南已开始重视健康生活行为在精神障碍预防及治疗中的地位 。然而,此类因素在精神障碍的起病及预后中是否起到了因果作用,如直接导致或恶化精神障碍,或发挥预防及治疗作用,现有证据仍不明确 。
精神障碍|“生活方式精神病学”——生活方式如何影响精神健康?
文章图片

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曼彻斯特大学JosephFirth及其合作者开展了一项meta-review,针对大量高质量证据进行了回顾,旨在探讨关键的可变生活方式因素与精神障碍患病风险及治疗转归的因果关系 。本项研究9月15日发表于精神科顶级期刊World Psychiatry(影响因子40.595) 。
核心发现
本项研究共纳入了29项针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P-MA),12项孟德尔随机化(MR)研究,2项meta-review,以及2项针对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MA of RCT) 。这些研究所涉及的生活方式因素包括体育锻炼、吸烟、饮食、睡眠,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
就生活方式因素而言,核心发现如下:
多条证据线共同提示,体育锻炼可作为多种精神障碍的一级预防及治疗手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吸烟可导致常见及严重精神障碍的发病;
饮食模式与精神障碍患病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如何最好地让饮食服务于精神障碍的治疗,需要进一步明确;
睡眠差是罹患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但未来仍需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理解两者之间复杂的双向联系及非药物睡眠干预手段的获益 。
精神障碍|“生活方式精神病学”——生活方式如何影响精神健康?
文章图片

图1 生活方式因素与精神障碍预防及治疗的关系;单虚线提示保护效应,证据来自P-MA或MR;双虚线提示保护效应,证据来自P-MA+MR;单实线提示治疗效应,证据来自MA of RCT;双实线提示证据来自P-MA/MR+MA of RCT;三实线提示证据来自P-MA+MR+MA of RCT(Firth J, et al. 2020)
解读
针对体育锻炼、吸烟、饮食及睡眠等关键可变生活方式因素在预防及治疗精神障碍中的作用,本项meta-review对现有证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评估 。
体育锻炼
基于现有文献,体育锻炼已成为研究最广泛的生活方式因素 。来自多项P-MA及MR研究的大量证据表明,体育锻炼可有效降低某些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 。此外,尽管仍需要在高质量的RCT中进一步复制,但MA of RCT已经发现,运动干预可作为抑郁、焦虑及应激相关障碍、精神病性障碍及ADHD的辅助治疗手段 。
公共卫生指南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或上述运动的某种组合),以降低成年人各种健康状况的风险 。然而需要记住,与慢性躯体疾病不同,大多数精神障碍首发于年轻人,而简单地建议年轻人「动起来」很难对其行为改变产生显著影响 。要想实现体育锻炼的保护作用,可能需要将循证学证据系统地整合至环境改造中,辅以针对年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计划 。通过运动治疗精神障碍时,建议在有培训背景的运动专业人员的督导下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