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文|尹伊文:“后疫情时代”,医疗经济怎么补短板?( 二 )


类似的“床等人”现象还表现在医院的服务时间方面,古巴的基层社区综合诊所是24小时全天服务 。这种服务时间使美国医务工作者大吃一惊,因为美国的诊所晚上关门,大医院晚上即使不关门,也不提供正常服务 。古巴人听说美国诊所晚上关门非常惊异,他们说夜晚和凌晨是许多疾病的高发时段,在第一时间进行治疗,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他们还说,许多人白天要上班,晚上才有时间来看一些不是十分严重的病,如果晚上不开门,这些人就会扛着小病不去看了,而小病不看是会酿成大病的 。
美国和古巴的这两种不同做法,反映了二者是按照不同的规律来作决策 。美国诊所晚上关门是按市场规律办事,因为可以减少人力成本以增加利润 。古巴诊所24小时服务,是因为它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而是遵循医疗保健的科学规律,因此少考虑人力成本,多考虑医疗效果 。
就社会健康效果的宏观指数来看,古巴明显优于美国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5年),预期寿命美国是78.69,古巴是79.5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每千人),美国是6.6,古巴是5.6 。古巴比美国贫穷得多,贫穷国家一般比富裕国家的预期寿命和儿童死亡率要差,古巴的优越表现,是因为它有以“社会健康效果为目标”的公益性医疗机构 。
尹伊文|尹伊文:“后疫情时代”,医疗经济怎么补短板?
文章图片

古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预期寿命比较,图片来源:《华盛顿邮报》
1978年之后,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强调了“市场化”“商业化”,淹没了“公益性”;2003年的非典疫情敲响了一记警钟,“公益性”之声开始响亮起来,这次的新冠疫情再次敲响警钟,“公益性”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建设“公益性”的医院应该加大力度 。
公益性医院的建设,是巨大的内需,能够拉动经济,能够产生增强健康的长期社会效益 。
内需二:覆盖基层的医生
如何进行医生的培养?
如果只建设医院,而医院里没有足够的医生,这样的医院能够提供的治疗服务将大打折扣 。医生的数量不仅与治疗服务相关,而且还与预防工作相关,这在疫情防控中是至关重要的 。
从国际经验来看,医生充足能够弥补医院设施的不足,古巴在这方面也是个突出的例子 。若用医院设施来做比喻,古巴的医院就像是落后的乡镇医院,美国则是堂堂的“三甲医院”,但在抗击相同疫情的时候,古巴的效果却优于美国 。
譬如2014年的基孔肯雅热疫情,美国在加勒比海的波多黎各自治邦有31人死亡,与其邻近的古巴,死亡率却是零[1];又譬如塞卡病毒疫情,美国仅南佛罗里达就有211例病患,而全古巴只有3例[2] 。
根据2014年世界银行的数据,每千人的医生人数,古巴是7.5,美国是2.4,中国是1.4 。由于医生数量充沛,古巴建立了全覆盖的初级医疗保健网,有高密度的家庭医生在基层社区工作,因此它能将预防关口前移,织密织牢第一道防线,避免小病酿成大疫 。
古巴曾经有过一次深刻的疫情教训,1981年登革热疫情造成了古巴158人死亡[3] 。接受了这个教训,古巴大力发展了以家庭医生为骨干的初级医疗保健体系,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疫情,而且提高了全社会的宏观健康指数,如预期寿命和儿童死亡率 。
古巴不仅医生数量充沛,而且医疗人员的配置有科学的合理布局 。它的医疗体系包括三个级别的医疗机构:初级、二级、三级 。
初级医疗机构是由家庭医生和社区综合诊所构成的,是根据人口密度布局的 。每120-150个家庭由一位家庭医生负责,这位医生住在这些家庭附近,有一个小诊所,就近提供服务 。每15至40个家庭医生管辖的地区内,又设置了一个包含多种专科的社区综合诊所,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初级医疗机构解决了80%的医疗问题,而且有效地守住了预防的第一道防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