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文|尹伊文:“后疫情时代”,医疗经济怎么补短板?( 四 )


民间资本热衷于建立医院,而不是培训医生,这是微观经济效益的驱使 。在“后疫情时代”,要把民间资本尽量引入医生培养的领域,譬如兴办民营的医学院、医专学校等等 。
政府可以从观念引导和金融引导这两个方面来下手,针对民间资本中的不同人群,引导他们进入医生培养的不同领域 。
民间资本中的大多数是把“赚钱”放在首位的,对于这部分人,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医生培养也可以赚钱,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由于医生缺乏,尤其是全科医生短缺,不少全科医生的培训是由政府支付学费的,生源相当大 。民间资本如果开办急需的医务培训班、小型的特殊医务学校,有赚钱的空间 。当然,这种“赚钱”不是“获暴利”,而是获得平稳的收益 。民间资本可以利用自己的“灵活性”“反应快”的特长,补公立医学院的短板不足 。
民间资本中还会有一部分人并不仅仅考虑“赚钱”,他们还想获得超越金钱的、金钱难以买到的东西,譬如“名誉” 。对于这些人,可以引导他们认识到办民营医学院的“名誉前景”,如果一个民营医学院办得好,它的毕业生桃李满天下,母校将得到巨大的荣誉,这是金钱难以买到的 。
兴办优质的医学院需要很多资金,单个民间资本一般没有如此雄厚的资金,政府可以进行金融引导,让多个民间资本汇聚,建立办校基金会 。西湖大学的模式值得借鉴,西湖大学是高规格的民办大学,由西湖教育基金会营办,这个基金会汇聚了很多民间资本,政府相关部门和民间力量都积极参与 。
把民间资本从争建医院引导到兴办医学院,对社会有利,对民间资本也有利 。
医疗服务:拉动GDP、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疫情给中国的GDP造成了下行压力,医院建设和医生培养可以给GDP注入上行的动力 。这动力既可以产生即时的拉动效果,还可以产生长期的良性影响 。
从即时效果来看,医院和医学院的建设、培养医生的费用支出,是以投资和消费的形式对GDP的直接投入 。同时,这些建设和培养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服务,都会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那些行业的就业 。还有,如果发行专项债券吸收了民间储蓄,那么原本在储蓄中躺着睡觉的钱,立刻转变成为投资,拉动了GDP 。
医院建设和医生培养对拉动GDP产生的直接影响和即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
从长期影响来看,医院建设和医生培养产生的效果将更加丰富多彩 。
第一,推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转型,从以第二产业为主升级为以第三产业为主 。医疗服务是第三产业,医生是第三产业中的高端技术人员,增加医生和医疗服务将使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有更多的高端服务业 。
第二,帮助整体经济和实体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医疗服务的完善将促进全民健康,使企业可以得到更为健康的劳动力,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 。
第三,促进制药业的发展 。覆盖全面的医疗卫生网可为制药研发提供大数据,为药物临床试验提供基地,古巴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经验 。
第四,当中国的医院建设和医生数量达到高水平的时候,还可以形成出口型的医疗服务 。这种出口不仅有经济收益,而且有“软实力”附加值,外国患者会对中国医生产生感恩之情,对中国的医疗体制产生好感,其它的出口产品没有这样的附加值 。
在以第二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时代,中国是“世界工厂” 。当中国转型升级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时代,中国还可以作“世界医院”“世界医学院”“世界学校”,那不仅大大提高中国的经济质量,而且将大大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话语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