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伊文|尹伊文:“后疫情时代”,医疗经济怎么补短板?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尹伊文】
世界范围内,第二波疫情已经来袭,中国虽然防控严密,但全球经济复苏仍可能受较大影响,稳定外需的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扩大内需摆上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
在疫情的背景下,有一项内需尤其值得关注,那就是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
医疗服务是供给侧的短板,是需要聚焦的重点领域,是应该加快推动建设的一个重大项目 。补好这个短板,不仅能够拉动GDP,还能够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
补医疗服务的短板,要聚焦两个领域:医院的建设,医生的培养 。如何建设,如何培养,不能走造成短板的老路,而是应该有“后疫情时代”的新思路 。
内需一:公益性的医院
如何进行医院的建设?
疫情给了人们深刻的教训,让人们有了新的思考 。孙春兰在视察武汉疫情时说过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宁可让床等人,也不要让人等床 。”这展示了一条新的思路 。
如果从医院的“经济效益”来看,“人等床”是更能够实现医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但如果从整个社会的“健康效益”来看,“床等人”是更能够实现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 。那么,在接受了疫情教训之后,应该有什么样的新思路来指导医院建设呢?是从医院的微观经济效益来考虑资源配置?还是从社会的宏观健康效益来考虑?
疫情蔓延的震撼使很多人认识到,如果偏重微观经济效益而轻视宏观健康效益,最终微观个人的经济利益在疫情中也将受损,而重视宏观健康效益,则可以使微观的经济利益获得长期收益 。
以宏观健康效益为重,是指导医院建设的正确思路,而过去在进行医院建设的时候,却有很多以微观经济效益为重的举措,这需要纠错调整,譬如公立医院的“独立创收” 。
政府给公立医院的财政拨款在医院总支出中的占比很小,医院需要自己独立创收,要以自己微观的经济效益为重才能生存发展 。结果导致了很多有利短期微观、有损长期宏观的现象 。譬如,有的医院为了不出现“床等人”的经济效益“非最大化”,就让患者多住院、多检查,结果大大加重了社会医保的支出;还有的大医院千方百计扩建,以便多收患者、多创收,结果把小病患者都吸引到大医院,使基层的小医院因缺乏病人而陷入无力发展的窘境 。这些基层小医院在防疫抗疫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基层医院能够提供足够良好的服务,轻症患者就可以就近治疗,未病者就可以得到预防的关照,但如果基层医院不能提供足够良好服务,大量人群就要涌到大医院,结果交叉感染,疫病蔓延 。
所谓“床等人”,并不是说床越多越好,也不是要以床数为标准来指导医院建设 。“床等人”的思路是强调以社会的健康效果为目标,而不是以医院的利润为目标 。决定床的数量,要根据科学规律,而不是市场规律 。笔者和美国的医务工作者考察过古巴的医疗机构,看到了美古两国在“床等人”方面的不同思路,不同决策,以及不同的社会健康效果 。
尹伊文|尹伊文:“后疫情时代”,医疗经济怎么补短板?
文章图片

古巴等国2014年的医疗支出比例,图片来源:经济学人
我们访问一个古巴老年人医疗康复机构时,美国医务人员问这个机构的等候名单(waiting list)有多长,因为在美国进入这样的机构是要排队的,先报名列入等候名单,有了空位再通知病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医务人员空置浪费的可能性 。当古巴医务人员听到这个问题时很困惑,搞不明白什么是“等侯名单”,因为他们完全没有这个概念,经过翻译再三解释才搞明白,他们说:“我们没有等候名单,现在我们有治疗100个病人的能力,但是只有81名病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