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胀|千方易得,一效难求——经前乳胀汤?( 三 )


瘀血痰凝:
兼乳房、胸胁疼痛如针刺状 , 乳房内有结块 , 触之疼痛 , 目眶或面部发黑 , 唇色紫暗 。月经常延期 , 量少、色紫有块 , 或经来腹痛 。舌边可见紫点或紫斑 , 脉弦或弦涩 。
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本症的治疗 , 除采用激素、适当控制食盐和饮水及理疗和手术外 , 尚缺乏有效的方法 。祖国医学却积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
作者根据本症的主要病机责于肝郁 , 遵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中“木郁达之”的原则 , 采用经前乳胀汤(自拟方)治疗 , 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 , 方由柴胡3~9克 , 制香附6~9克 , 广郁金6~12克 , 大麦芽15~30克 , 蒲公英12~30克 , 白蒺藜6~9克 , 青皮3~6克 , 茯苓9~12克 , 米仁12~30克 , 淮山药12~30克等十味组成 , 适用于单纯的肝郁胃阻型 。方中柴胡 , 制香附 , 白蒺藜 , 郁金能疏肝解郁、活血消胀;大麦芽 , 蒲公英能散结止胀;淮山药 , 青皮 , 米仁 , 茯苓以健脾和胃 , 共奏疏健之功 。临床根据虚实兼证之异 , 进行如下加减:
脾虚者选加党参、黄芪、苍白术、姜半夏、木香、砂仁;血虚者选加当归、熟地、白芍、丹参、黄芪、枣仁;肾阳虚者选加杜仲、川断、巴戟天、仙茅、仙灵脾、鹿角片;肾阴虚者选加川柏、知母、生地、元参、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肝火犯胃的选加山栀、丹皮、左金丸、白芍、陈皮;肝阳上亢的选加珍珠母、双钩、甘菊、龙胆草、黄芩、丹皮;阴虚阳亢者选加牡蛎、鳖甲、阿胶、生地、麦冬;瘀血痰凝的选加桃仁、红花、川芎、归尾、山楂、橘核、山甲、王不留行、丹参、乳没 。
几点体会
一、经前乳胀是妇科临床上特有的症状 , 其特点为轻者在月经前一、二日发生 , 重者则在半月前就开始 , 多数在月经来潮后自行消失 , 而在下次月经前又重复发作 , 呈一定的规律 。祖国医学文献中对此症记载甚少 , 估计与封建社会对女子隐晦之处的描述讳忌有关 。
二、通过临床实践 , 作者认为经前乳胀的病机责于肝郁胃阻 , 并与冲、任两脉的盛衰有关 , 所以临床上常见到此症患者伴有月经不调和不孕症史 , 治疗上如能抓住经前乳胀这一独特症候 , 针对病机进行治疗 , 往往收效满意 。
三、自拟经前乳胀汤一方 , 具有解郁疏肝、消胀健胃之功 , 根据虚实兼证的不同随证加减运用 , 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 是否具有调整内分泌-卵巢的作用 , 尚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
四、治疗之时 , 当重视服药方法 。应在预感胸闷乳胀之日开始服用 , 至经来一、二日方停 , 连续三个月至六个月方可停药 , 否则虽有效但仍易复发 。
六、经前乳胀患者 , 多见情怀悒郁 , 性格急躁易怒 , 或沉默寡言 , 故在治疗时 , 做好思想劝说工作也很重要 , 并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 对疾病的早日痊愈也有很大帮助 。
第一篇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 1981年第2期 , 作者/程爵棠;第二篇摘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 1979年第5期 , 作者/高秋松 。编辑/闫奇峰 , 校对/马斯琪、张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