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位乡镇医生的16年基层之路( 二 )


“那时我能像看小说一样地阅读各类临床指南,连续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枯燥 。”
在废寝忘食地阅读指南后,顾建斌逐渐开始意识到,基层的临床经验并不可靠,缺乏科学的思维方法,所谓的经验丰富不过是错误的不断重复 。
“以小儿高热惊厥这一基层常见的儿科疾病为例 。”顾建斌介绍,“传统的治疗是输液、物理降温、压舌板裹上纱布防止舌咬伤、甚至肌注安乃近和苯巴比妥 。但通过学习,我意识到高热惊厥时退热治疗并不能预防发作、掐人中和物理降温会刺激患儿、裹纱布脱落有导致窒息的风险、安乃近国外更是禁用已久 。护士们会惊讶于我的处理:就看着孩子侧身抽搐,只安慰家属,却不去做那些‘常规操作’ 。”
高血压指南是顾建斌当时最热衷研究的读本之一 。从《2010中国高血压指南》开始,顾建斌如饥似渴地对每一份指南进行详细钻研,渐渐地明确了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思路,也认识到多数情况并非教条地用药就能解决,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明确其他因素对血压的影响以及规范的患者教育更为重要 。
然而鉴别继发性高血压并非易事,顾建斌因此又翻出了内科教材,重新学习睡眠呼吸暂停、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等疾病 。在临床上也开始尝试开展动态血压监测、地塞米松抑制试验、原醛的药物洗脱等方法来辅助高血压诊断 。
03
随着医改大刀阔斧地推进,强基层成为主旋律,2015年堰桥中心卫生院开始筹划异地重建,要求大内科先试行分专科诊疗,回想起刚毕业时在三甲医院轮转的经历,顾建斌果断选择了心内科方向 。
由于内科本身人手不足,医院又引进了一批外地二、三级医院的中高级职称医生,科内的氛围也逐渐变得紧张 。一向好强,不愿意“混”下去的顾建斌,考虑到自己对心血管专科缺乏基础,再次主动申请,前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学习 。
对顾建斌而言,这次进修是一次脱离舒适圈的全新挑战,在乡镇医院已是病区主任的他,来到三甲后发现,一同进修的几乎都是比他年轻十岁的在校研究生和规培医生 。
“我感觉自己之前十年的工作都白干了,差距太大 。”顾建斌回忆道:“印象最深的是在冠脉病区工作的第一个月,每早交完班都要进行业务学习,交流前沿的英文学术文献,我既看不懂也听不懂,只能是‘尬’在一群年轻人中间 。”
由于在心内科专业领域已经“荒废”将近10年,无论是知识体系还是学科经验都较为薄弱,在毫无方向地打了两个月“酱油”后,顾建斌决定从心超影像诊断开始学起 。
从基本的专有名词英文缩写,心超报告入手,在跟着带教老师学习了半个月后,顾建斌总算清楚了彩色多普勒、连续多普勒、脉冲多普勒、组织多普勒的区别,也能分辨心房、心室和主动脉、肺动脉在各个切面上的相对位置 。这些本该是年轻专科医生就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工作十年的顾建斌却要一点一滴地从头学起 。
经过三个月的心超学习,顾建斌逐渐能打出各种常规的切面,学会了一些常规数值的测量方法 。他也渐渐意识到,心超检查不只是测量几个数值,出一份看似规范的报告 。合格的心超医生需要有扎实的临床知识,在病史和体征的基础上,结合心超表现,给临床医生提供有价值的诊断 。原来在基层的时候,由于缺乏相关的检查手段,很多患者都无法明确病因,只能是根据症状进行经验治疗 。
“对于心衰的病人,以前只知道是心脏病引起的,但到底是高血压性心脏病、扩张型心肌病、亦或是其他疾病,我们无从得知 。”顾建斌说道,“掌握心超后,我才有了技术手段,能深入了解患者情况,将病因诊断清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