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位乡镇医生的16年基层之路( 三 )


烦闷的时候,顾建斌会在饭后独自来到医院门口,点上一根烟 。虽然身在外地,但医院里各种消息依旧不断传来,时常让他倍感焦虑 。
在基层十多年,工作上早已轻车熟路,但就像温水中洗澡的青蛙,舒适安逸却没有特长 。随着基层医疗的革新发展,三甲医院一批批“后浪”蜂拥而上,无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
“最近网络上‘临床躺学’盛行,但我还是想提醒年轻的医生,在没有足够的实力和资历前,医院有无数办法让你躺不平 。”顾建斌感慨道,“趁着年轻多掌握一些终身受用的技术才是根本 。我们做不到财务自由,但可以争取技术自由,掌握一些先进的技术,这会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职业安全感 。”
04
2016年10月,在顾建斌进修结束后的第三个月,堰桥中心卫生院正式迁址,更名为无锡市惠山区第二人民医院 。
医院搬到了十一层高的新楼,床位扩张到300余张,内科也开始分专科收治病人:肾内科配了20多台血透机,解决了周边尿毒症患者血透难的问题;呼吸内科添置了支气管镜,开始了操作性的检查;消化内科也开展了胃肠镜下治疗 。
“但基层的问题依旧存在,并不是说造起高楼、投入设备,医疗水平就能实现飞跃 。”顾建斌说道,“医护团队终归是医疗的基础,对于我们基层人员来说,否定之前多年的工作经验,从头接受并且学习新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
“但如果自身不改变,医院硬件设施再好,也解决不了问题 。”
由于多方原因,回到基层的顾建斌并没有将心超开展下去 。他曾计划开设抗凝门诊和高血压门诊,却苦于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诊室可以利用 。
基层心内科到底能做些什么?顾建斌时常陷入沉思 。
“当三级医院都已经独立开展冠脉介入手术时,我们连冠脉长什么样子都搞不清,依旧还陷在坐诊、写病历、开药的工作里无限循环,医院不断引进专家,我们这些乡下医生却面临被淘汰的窘境 。”
这不仅仅是顾建斌个人的忧虑,多数基层医院心内科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虽然影像和血液检查的手段增加,诊断水平也得到提升,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医疗条件,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危重病人最终仍然需要转诊至上级医院 。
决定继续做出改变的顾建斌在2017和2019年又两次主动报名申请,前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参加培训,学习冠脉介入手术 。
打体位、推床、给压力传感器排气,顾建斌又一次在完全陌生的领域里和年轻医生一同从头学起 。
“培训期间,经常头天手术做到半夜,回去没躺多久,又被喊起来参加后半夜的急诊手术 。第二天正常上班,收治病人,晚上再值夜班,第三天接着手术 。”回想起在上海进修的日子,顾建斌感慨万千,“由于手术日长时间穿着铅衣,我的腰部酸痛就一直没有好过,经常要吃一粒止痛药才能坚持上班 。”
“一起前来进修的医生经常开玩笑说,基层医院连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都没有,回去能不能开展手术也是未知数 。要不找个借口提前结束进修,回去老老实实做个看病配药的医生算了 。”顾建斌说道 。
“很多人认为心脏介入技术离我们这种小医院太过遥远,没有人相信我们真的能把介入手术开展起来 。对于很多基层医生来说,与其学一门不一定用得上的技术,不如老老实实上班,为下一套房子赚点首付 。时至今日,我也没能收回两次进修造成的经济损失 。”
但自嘲归自嘲,顾建斌心里还是明白,自己一步步折腾到今天,全凭着天生不愿服输的性格和对职业的执念,现在没有退路,也不会选择退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