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医院|“卧底”肿瘤医院5年,她想弄清楚患癌是怎样的体验

癌症患者鲜为人知的“疾痛体验” 。
前言
面对不幸罹患癌症的人,人们通常很难从同情与惋惜的旁观者视角中跳脱,去深入了解癌症患者内心的感受,与患者打交道最多的医护和家属亦如此 。
2014年11月,剑桥大学博士毕业的涂炯带领团队进入一所知名肿瘤医院,进行了为期5年的田野调查,仅为弄清楚一件事:患癌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
为了寻找答案,涂炯和学生不断穿梭于住院病房、门诊室、候诊厅、挂号大厅及医务科之间,与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聊天、交流,访谈了上百位患者及家属,积累了几千页的资料 。
在胸科、泌尿科、耳鼻喉科等科室接触多位患者后,涂炯的目光最终落在食管癌患者身上 。在她的笔下,食管癌患者鲜为人知的经历浮出水面:与家属争夺疾病知情权、术后身体地图的迷失与再识别、家庭地位的丧失与变化,出院后退出公共生活、居家护理的艰困……涂炯按照疾病轨迹,将田野调查结果与社会学思考结合起来,写就《癌症患者的疾痛故事:基于一所肿瘤医院的现象学研究》一书 。
随着技术更迭,癌症逐渐变为一种慢性病 。我们必须对涂炯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反思:社会是否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充足的照护?其中的缺位应该如何弥补?
肿瘤医院|“卧底”肿瘤医院5年,她想弄清楚患癌是怎样的体验
文章图片

涂炯在田野调查的医院做讲座
被蒙在鼓里的食管癌患者
刚踏入肿瘤医院时,涂炯感觉整个氛围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谈论癌症成为禁忌 。疾病告知成为患者与家属首要面临的问题 。
所有人使用的语言极其讲究,患者和家属常常回避“癌”字,而用“肺可能有那个”、“食管不舒服”之类的模糊语言来指代特定的癌症 。
【肿瘤医院|“卧底”肿瘤医院5年,她想弄清楚患癌是怎样的体验】医生则用“肿块”、“肿物”、“包块”等词语来代替癌症,在与同事交流或者在病历上做记录时,常用英文缩写隐晦地表达 。患者床头标注患者个人信息的小卡片上,患有右肺癌症的患者病情栏会被写为“右上肺肿物” 。
在模糊或专业的词语背后,患者是否能够得知自己患有癌症?
医护人员估计,在该院的肿瘤患者中,10%的人可能被明确告知病情,50%左右可能被告知一半,20%~30%可能被告知一点点,10%~20%的人则被完全隐瞒 。
在家庭中,癌症的发现常常伴随着在患者面前的隐瞒和沉默 。家属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决定是否告知患者病情,什么时候告知,以及多大程度上告知 。
涂炯遇到很多家属代替患者来门诊咨询的情况,医生们也习惯于此 。即使患者和家属一同前来,医生也会在诊断结束、要对病情做总结时请患者到门外等待,单独留下家属谈诊断结果 。
家属的隐瞒有多种理由,他们担心病情告知会让患者感到痛苦、抑郁、愤怒、丧失希望 。一些家属告诉涂炯:“瞒着不让他知道是怕他知道了会想太多”、“我自己都没完全接受这个事,不知道怎么说” 。
对家属来说,亲人患癌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暂时躲避疾病、避免谈论疾病是很多家属的应激反应 。一位患者的家属就直接对涂炯表示:“其实隐瞒病情,不是在欺骗患者,不过是欺骗自己罢了” 。面对重症,家属需要时间来接受疾病可能的后果 。
然而,涂炯接触到的绝大多数患者都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自己的病情,不愿听到“善意的谎言” 。确诊后,患者与家属会“争夺”疾病知情权 。
例如,当了20年村干部的一位患者曾当着涂炯的面,大声责备儿女什么都不告诉他 。患者有强烈的意愿了解自己的病情,并掌控治疗 。他依从性极低,抱怨检查太痛苦 。两周后,因为怀疑所有的治疗手段,患者坚决要求出院,返回了老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