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房颤导管消融:当前的适应证与消融技术进展( 二 )
冷冻球囊消融
冷冻球囊消融是另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 。迄今为止 , 三项大型前瞻性RCTs对PAF患者冷冻球囊消融与射频消融进行了比较 , 结果显示这两种方法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相似 。两种方法的终点(如长期随访中无任何心律失常、重复心血管住院率和重复消融术比率)也无显著差异 。在这些RCTs中 , 单次手术成功率(定义为12个月无任何房性心律失常)范围为52%-65%(具体取决于监测强度) 。
冷冻球囊技术的进步持续促进了患者结局的改善及手术时间的缩短 。2018年发布的最新一代冷冻球囊导管(CB4)的尖端长度缩短了40% , 从而提高了肺静脉信号的可视化 。在一项评估CB4冷冻消融导管的研究中 , 信号可视化改善更明显 , 84.8%的肺静脉可以准确地观察到隔离时间 。另一项较早的研究表明 , 最低温度为-51°C或更低可以预测成功隔离且无急性肺静脉传导再连接;60秒内实现隔离对延迟再连接的预测值达到96.4% 。此外 , 现有的可靠数据表明 , 如果在60秒内获得所需的?40°C温度与急性电隔离 , 那么单次冷冻球囊消融就足以保证永久性PVI 。大量研究已证实 , 单次冷冻的患者与额外冷冻的患者相比 , 冷冻消融的长期结果是相似的 。在CIRCA-DOSE研究中 , 2分钟冷冻消融和4分钟冷冻消融的1年疗效没有差异 , 但手术时间显著缩短 。
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现阶段应用最为广泛 。射频消融是使用射频消融导管 , 通过可调节电流产生热量破坏心肌组织 , 当温度高达50℃及以上时 , 绝大多数心肌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性坏死 , 进而形成无传导特性的瘢痕组织 , 达到破坏房颤触发及维持基质的作用 , 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但其不足之处为学习曲线较长以及血栓形成、心肌及其周围组织损伤、肺静脉狭窄等并发症 。
目前 , 已有许多新型射频导管被开发出来 , 包括Heliostar导管(一种28mm球形 , 可冲洗的顺应性射频球囊导管)、Satake HotBalloon导管(一种13-F球囊导管 , 可通过引导鞘射频)、Luminize-RF导管(单次冲洗的射频球囊导管)、Sphere-9导管(具有可膨胀的球形点阵电极设计 , 其有效表面积比标准冲洗电极大10倍 , 从而可在较低的电流密度下提供更高的能量传递)以及LuxCath OmniView光引导导管(一种可实时检测内源性NADH荧光减少的冲洗射频导管) , 以克服当前使用中导管的局限性(如用于较小的病变 , 需较长的消融时间 , 并有损伤邻近结构的风险) 。评估这些消融工具的早期初步研究已显示出急性手术成功和有希望的早期临床结果 , 但仍需要大规模的研究来验证其真正潜力 。
【房颤|房颤导管消融:当前的适应证与消融技术进展】生活方式干预改善消融结局
1.减重
体重减轻可以防止PAF进展为PeAF 。另外 , 一项荟萃分析发现 , 身体质量指数(BMI)每增加1个单位 , 消融后复发性房颤的风险增加3.1%(RR 1.03;95% CI 1.00-1.07) 。与BMI正常的患者相比 , 超重或肥胖患者的手术时间和辐射剂量也更大 。
2019年关于房颤患者管理的重点指南更新建议 , 对超重或肥胖的房颤患者进行减重和风险因素调整(I类推荐 , B-R级证据) 。
2.运动
久坐的房颤患者 , 增加身体活动水平可降低房颤的风险和负担 。已有研究表明 , 运动量与发生房颤的相对风险之间存在U型关系 。耐力运动员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了5倍 , 高强度、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使房颤发生率增加 , 但这种风险可能有性别特异性(剧烈运动增加男性房颤风险而不增加女性房颤风险) 。
推荐阅读
- 房扑|两次消融后七旬老人心“颤”得更执拗,找准关键点成功纠正
- 结节|33岁女青年甲状腺10个结节中5个是癌3个是转移灶,消融手术一小时完成
- 肥厚型心肌病|别不把房颤当回事!“年龄”是房颤的最强预警信号…
- 房颤|房颤是心脏病,但最大危害不是影响心功能,而是诱发脑梗塞
- 房颤|经常感到心慌?小心房颤这个“沉默的杀手”
- 刘少稳|刘少稳教授专访:心房颤动的治疗|OCC 2021
- 静脉曲张|下肢静脉曲张射频消融手术:今天做手术 明天就上班
- 难治性高血压|介入治疗高血压取得重大进展!肾神经消融术有效性和安全性被证实
- 修复|进展|经导管修复二尖瓣反流:安全有效,未来可期
- 甲状腺功能减退|甲亢与房颤有关,那甲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