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青少年自杀:我们只看见最后一击,更多伤痕被深埋在他们心中

成都49中的学生坠亡事件 , 已经有了调查结果 。
从监控等证据来看 , 这个年轻的生命的确是死于自杀 。
青少年自杀 , 是个沉重的议题 。这样的悲剧 , 近年来频频发生 。年轻的生命身体健康、前途大好 , 却自己选择戛然而止 , 让人觉得难以理解 。
这种难以理解 , 体现在两个方面 。
一方面 , 周围的人因为不理解 , 所以难以预见 , 难以防备 , 难以阻止 。无论是家庭 , 还是学校 , 都没有发现那个年轻生命的痛苦 。
另一方面 , 遥远的人因为不理解 , 所以会用更苛刻的态度来指责与悲剧相关的每一个人 。
现在的研究共识是 , 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 , 背后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周围家庭、小环境、大社会、族群文化……
光在个人的层面上 , 风险因素就包括本人的基因易感性(家庭有近亲自杀过)、精神疾病(比如原本就患有抑郁症、躁郁症、精神分裂等)、身体疾病(哮喘、癫痫、慢性疼痛等自杀风险特别高)、较为冲动、曾被欺凌、童年经历逆境和创伤比如曾被虐待等等……
很多自杀者有精神疾病——自杀身亡者60%的患有抑郁症 , 患有躁郁症的青少年里20%有自杀企图 , 患有厌食症和贪食症等饮食失调症的女孩的自杀行为风险明显增加……
自杀是悲剧 , 许多自杀是疾病所致 。它不应被美化 , 也不应被污名化 。它应该被视为一个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
自杀|青少年自杀:我们只看见最后一击,更多伤痕被深埋在他们心中
文章图片


故事中的J活下来 , 偶然是因为火车恰好开得很慢 , 必然是因为他有一个感情好、彼此信赖的妹妹 。| 电影《阳光小美女》
自杀 , 与其说是“个人性格问题” , 不如说是“公共卫生问题” 。正因如此 , 世卫组织才特地出了预防自杀的专刊 , 提到了三个层面上的预防措施:
面向全人群的通用干预 , 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 让更多人有机会接受心理医疗服务 , 让人们更难接触到自杀工具 , 最后 , 让媒体报道自杀时更负责任 , 比如“不要清楚描述方法 , 不要提供自杀地点的详细信息 , 不要使用未经剪辑的视频录像”……不要引发“自杀传染” 。
面向“脆弱的易感人群”的选择性干预 , 比如多宣传热线电话等求助渠道 , 比如培训专业人员识别高危人群 。
面向“更特定脆弱人群”的针对性干预 , 比如对于已经尝试自杀的个体 , 在医疗结束后要继续进行随访 , 提供社区支持等等 。
我们永远无法确切知道谁会伤害自己 , 也不可能保护到每一个人 。但所有的努力、培训、学习和干预 , 只要能留住一条宝贵的生命 , 就是值得的 。
从社会 , 到学校 , 再到家庭 , 有许多可以做的事 。我们可以增强方方面面的“保护性因素” , 而不是把改变的责任全压在自杀者这个最弱的一环上 。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4)?. Preventing suicide: a global imperativ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ttp://www.who.int/iris/handle/10665/131056
【自杀|青少年自杀:我们只看见最后一击,更多伤痕被深埋在他们心中】[2]Arata, C. M., Langhinrichsen-Rohling, J., Bowers, D., & O’Brien, N. (2007). Differential correlates of multi-type maltreatment among urban youth.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31(4), 393–415.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