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传统的ICD将发生器置于锁骨下、胸大肌前的皮下组织内,对于小宇这样一个体型偏瘦、爱好运动的小伙子而言,无论从美观性和运动灵活性上,都可能增加负担 。
传统的ICD有什么局限性?
传统的ICD植入采用经静脉电极导线系统,通过外周静脉将电极导线植入右心室 。尽管电极导线设计在不断创新,功能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一定风险和相关并发症:
(1)手术需要在X线透视下完成,限制不宜接受X线照射的患者的手术 。
(2)患者无合适的外周静脉途径 。
(3)围手术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如气胸、血胸、心脏穿孔、心脏瓣膜损伤、心脏压塞和动静脉瘘等 。
(4)植入的电极导线发生故障或感染需要拔除及更换导线往往带来额外风险甚至死亡 。
有没有新的技术可以尝试呢?
S-ICD
S-ICD即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其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 。皮下电极导线有两个感知电极,分别位于导线远端(头端电极)和近端(环状电极),两者中间有一除颤线圈电极 。第一代S-ICD的脉冲发生器使用寿命约5年,体积约70ml,重约145g,目前第二代、第三代S-ICD已相继推出,体积进一步减小,使用寿命延长,且支持远程监控、房颤监测、兼容核磁 。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
目的是确保S-ICD在不同向量上准确识别体表心电信号 。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S-ICD植入手术
S-ICD脉冲发生器植入左胸第六肋间水平,腋前线和腋后线之间的皮下囊袋中 。在本次手术中,吴永全主任带领团队采用“双切口法”(较“三切口法”减少了胸骨左缘上端切口,安全有效的同时,更加美观),将皮下电极导线植入胸骨左缘,平行于胸骨中线,头端电极位于胸骨角水平,环状电极位于剑突水平,使用导线工具经皮下隧道将植入到位并固定,尾端与脉冲发生器连接 。术中进行除颤阈值测试成功 。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双切口示意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经典“三切口”法示意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术后效果示意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吴永全|吴永全教授:皮下ICD知多少?
文章图片


术后影像
术后除颤效果测试
在术后第一天的测试中,小宇的S-ICD工作状态良好 。在休息一段时间后,小宇就可以回归正常生活了 。
S-ICD的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 。无需血管穿刺,无需植入腔内电极导线,手术难度降低,时间缩短 。不直接与血管、心脏接触,避免了血管和心脏损伤、心腔内感染等风险 。克服了传统经静脉导线因故障需要拔除所面临的极高风险 。S-ICD系统一旦出现问题,重植或移除都相对简单,风险较低,还可以保留外周静脉通路作后备之需 。
什么样的患者推荐植入S-ICD呢?
根据已经发表的研究资料,S-ICD适用于危及生命的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除颤治疗的患者(除症状性心动过缓、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ATP可终止的自发性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 。对于无静脉通路或经静脉植入ICD有较高风险的患者(血液透析、儿科患者、免疫功能不全)、离子通道病、装置感染或导线故障、心内膜炎病史患者,S-ICD可作为首选 。对于年轻患者、有人工心脏瓣膜、缺血性/非缺血性心力衰竭的一级预防等患者,S-ICD应强烈推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