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悲痛!又有2名年轻医生猝死,医院实行“无周末差”就医是否可行?
让法律更懂医疗让医疗更懂法律
【医生|悲痛!又有2名年轻医生猝死,医院实行“无周末差”就医是否可行?】近几年,被报道的医生猝死的消息越来越多,医护群体的生命健康安全成了当今医疗环境中,让人担忧的难点之一 。
就拿今年来说,只过了1/3,就有多例医生猝死的消息流传出来 。
2021年5月24日,据医护多报道,有两名年轻医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名是徐州医科大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叶新春医生,他突发疾病抢救无效身亡;另一名是福建宁德一家三甲医院,一位心血管内科的吴医生,上班期间猝死,年仅45岁 。
2021年4月4日,我国著名骨科专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教授夏磊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4月4日逝世 。据悉,夏磊教授第二天还排着手术 。
2021年1月19日,中山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医生莫湘琼突发疾病,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1岁 。
2021年1月17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叶雄医生劳累过度不幸猝死,享年仅39岁 。据知情人士透露,叶医生在去世前,还加班做了几台手术;
猝死从来都是“蓄谋已久”
对于现在的医疗环境来说,年轻医生猝死的消息,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鲜事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报道 。
可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离我们而去,不免让人疑惑 。
按理来说,治病救人的医生应该是最懂健康常识和医学知识的人,可为何他们却成了英年早逝的人群?
文章图片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中国每年猝死人数达54.4万人,相当于每分钟都有人猝死,每天近1400人次猝死,在猝死的众多原因中,心源性猝死占了总数的50% 。
而这些猝死的人群,在之前都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高压、长时间精神紧绷、高强度工作 。在发生猝死前,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比如心绞痛、心跳不规律、头晕、胸闷等,但这些现象和其他疾病的状况有相似之处,为此很容易弄混淆 。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知道,其实猝死是蓄谋已久的,在此之前,我们的身体肯定已发出了种种警报,只是我们忽略了 。
心脏性猝死发作时,患者主要表现是意识丧失,惊厥、抽搐、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出现紫绀、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 。一旦发生心脏性猝死,必须立即就地抢救,病人才有起死回生的希望 。
从疲劳到猝死,只有6步,为何会有那么多中青年医生猝死?
据光明网曾做过一次医生休息时间调研,在调研报告中显示,有超过50%受访医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工作在60小时以上,其中有接近25%的医生平均每周工作80小时以上 。有43.5%的受访医生表示自己平均每月在医院留宿8次左右 。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还得承担来自各界给的压力,中青年医生在这个过程中,崩溃、累倒、猝死好像也已经找到了答案 。
只有健康医生
才有康复病人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件正能量新闻,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自5月22日起,全面推行“无周末差”就医模式 。
文章图片
该就医模式主要是指:保留工作日门诊的基础上,周末与工作日一样,各科室各单元均有专家坐诊,相关检验检查正常开放,所有科室都能开展手术 。帮助市民实现错峰就诊,在周末也能享受与工作日无差别的医疗服务 。
看到这则报道后,业内引起了较大的轰动 。
实行“无周末差”就医,这是一项利民惠民的好政策,必须点赞 。
“无周末差”就医模式,从民众的角度来说,是一件惠民好事,有效解决了上班族人群的就医困难,减轻了工作日就医压力 。
推荐阅读
- 医生|医生不知“克感敏”,被患者质疑素养不行……这次我站患者!
- 你好|看了《你好,儿科医生》我才发现,最难带的其实是家长
- 疫苗|国产宫颈癌疫苗和进口疫苗哪个更好?妇科医生告诉你答案!
- 痛风|得了痛风是应该多走路还是少走路?医生教你5招,预防痛风复发
- 催吐|卧底“催吐吧”,医生看到了什么
- 孩子|14岁女孩身高167,儿科医生:3物或是身高“加速器”,别不舍得给娃吃
- 妊娠|怀上了三胎,31岁女子却只能终止妊娠!医生提醒
- 颈部|东莞男子颈部疼痛难忍,医生竟然取出2条活虫!
- 痛风|痛风,到底是怎么来的?是吃出来的?医生告诉您真相
- 子宫_育儿|切除了子宫的女人,和正常女人有什么不同?妇科医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