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丽|任丽丽教授: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丨CACP 2021( 二 )


3、我国成人CAP病原谱与欧美国家存在差异,提示需优化诊疗指南 。
三、现代病原诊断技术的应用
随着人体微生物组功能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呼吸道感染的概念也从单一病原感染变成共生菌稳态失调 。基于呼吸道微生物组去发展新的生物标识物,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热点 。现有研究表明,呼吸道微生物组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囊性纤维化、肺炎、肺癌等不同类型疾病的进展都有密切关联 。
(一)呼吸道微生物组的生物标识作用
人体微生物组能否作为感染的生物标识,其在感染病因学上的贡献度有多大?目前尚无明确的答案 。课题组基于新冠病毒感染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发现新冠肺炎病例与非新冠病毒感染的CAP及健康组比较,微生物组组成有显著差异[13](如图9) 。这提示感染微生物组组成与疾病之间可能具有规律性的关联 。
任丽丽|任丽丽教授:呼吸系感染性疾病的精准诊断丨CACP 2021
文章图片


图9
(二)突破性分子诊断技术:宏基因组学
基于人体微生物组的感染新理念的提出,依赖于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宏基因组检测技术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以下交流这一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方向 。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 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是对DNA/R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用于病原学检测,可一次完成对样本中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自然界已知微生物的检测 。
目前,利用宏基因组学技术解析感染病例的病原组成,技术上已经建立了基本的操作流程,这一方法也广泛用于病原检测监测、未知病原检测鉴定、疾病微生物组学分析 。但这一方法还存在很多待优化的内容 。
1、宏基因组测序在病原分析中的优化要求:
降低人源宿主干扰,富集病原体;
有效破壁,提高结核/真菌/胞内菌检出率;
提高RNA病毒的检出率;
提升鉴定准确度,完善生信分析与数据库;
优化报告解读,区分定植与感染;
严格质控流程,智能化数据分析 。
2、宏基因组测序在病原学诊断中的提升指标:
更加革新,适应临床检测「刚需」,协同其他技术体系,传统培养+药敏:耐药基因+病原体+菌株毒力;
相比传统培养技术较为快速,宏基因组检测在48-72小时之内出结果;
更加准确,试剂的检测敏感性,阴阳性判断更加准确;定量结果的准确性,辅助诊断与预后;
更加智能,检测流程自动化不断进步,人工智能结果解读不断提高,可视化,智能化、标准化;
疾病导向,贴近临床思维、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病原谱筛查;
分子诊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
3、技术方法应用的适宜性
宏基因组学技术的使用,其「门槛」高于常规PCR分子方法 。近两年国内外发表了多项专家共识,对宏基因组技术的使用场景和技术方法提出建议 。为了更好的推进方法的临床可及性,应在有技术实力的医院开展临床应用研究,不断优化相关技术方法 。适应当前的诊疗模式,规范化的开展多层多种技术的覆盖,在大医院、社区、家庭和重点场所分层次地配备适合的检测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更高效的提高病原检测能力 。
四、展望
(一)多组学整合分析
在关注患者感染病原学的诊断同时,多样化技术手段的应用,可同时获得人体、微生物组以及病毒组的组成数据 。结合新的模型算法,有助于从多组学角度探索临床精准诊疗标识 。在2018年发表的一项研究中,基于多组学整合分析,可以通过宏基因组和人体转录组数据来区分下呼吸道感染,阴性预测的能力已经达到了100%[14]。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