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热?到?融?化!警惕高温增加健康风险( 二 )


除劳力型,热射病还有经典型,多见于年老、年幼、体弱和有慢性病的人 。两者差异,主要在于有无重体力劳动 。
但相同的是,这两型热射病都是中暑时最严重状态 。“中暑按程度不同,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又分轻中重,分别是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李玲解释 。
《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显示,热射病是中暑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夏季热浪期间人群发病率为(17.6-26.5)/10万,住院病死率为14%-65%,ICU病死率>60% 。
李玲介绍,如今重度中暑处理方法多了,四川省人民医院近年很少出现不治身亡的病例 。但有些患者或家属意识淡薄,送医较晚,致其脑水肿、颅内缺氧时间较长,中枢神经系统严重受损,后期康复难度大 。同时,肝脏损伤、横纹肌溶解是热射病的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肝、肾衰竭 。
其他地区有患者未能及时就医而丧生的 。央视新闻报道,近日,广东惠州一中年男子中暑后体温接近42℃,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
2018年8月初,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重症监护室一周收治20多位热射病人,大部分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衰竭情况 。截至当月6日,该中心有1人因热射病死亡;还有1例因颅脑外伤加热射病去世,死因为颅脑外伤 。
搭建基于健康风险的预警体系
“我们已经相当清楚,极端高温天气会对健康造成多重伤害 。但我们仍缺乏有效应对措施 。”《国际流行病学杂志》为前述研究配发评论称 。全球升温的背景下,高温热浪不断加剧 。2013年是中国东部地区有记录的“最热年” 。但到2040年,考虑到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国东部地区会越来越热 。暴露在高温下的频次增高,高温强度提升,人口老龄化加剧,这些都可能影响到中国东部热浪干预措施的有效性 。
李湉湉研究员团队建议,应基于高温热浪死亡风险的大人群研究证据,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健康预警体系 。
2019年11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9年度报告》发布 。该份《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新增“人体健康领域”的章节,提出各省(区、市)建立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加强相关研究以增强公众应对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的能力等 。
此前,2001年,上海建立我国首个“热浪与健康监测预警系统” 。随后,中国CDC选择不同纬度地区,包括南京、深圳、重庆、哈尔滨等,以社区为基础,建立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系统 。深圳相关系统于2013年8月启动 。风险预警分4级,每一级别都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蓝色预警为“老人、孩子和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尽量减少在高温环境中的活动,避免在阳光下暴晒” 。橙色预警为“公众应尽量避免高温时段或高温环境中的活动” 。
李玲认为,这两年,民众对热射病的认知明显增强 。急诊接诊的重度中暑患者有所减少 。“但每到夏季,医院急诊都会提前准备起来,如冻冰块,准备冰袋、冰盐水等 。针对顽固性高热不退的重症患者,可以通过血液净化降温 。”
她还注意到一个情况,随着防暑意识增强,许多单位的防暑措施也更完善了 。这有效减少中暑患者的数量 。然而因跑步、骑车等户外运动致热射病的人,好像多了 。“前两天,有个市民正午时分连续骑自行车半小时 。送进急诊时,收缩压只有50mmHg,已出现严重休克 。在急诊监护住了好几天,近期才康复出院 。”
李玲提醒,如果出现意识模糊、谵妄、昏迷、坐立不安等,体温超过38℃,持续热度不退,要警惕热射病、尽快就医 。
参考资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