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后癌症时代( 三 )


再比如早期肺癌 , 通过外科手术切除以后 , 五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 , 十年生存率也很高 , 而要知道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 国内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一般不超过10个月 。不断攀登的医学高峰 , 让越来越多的癌症逐渐转变为“慢性病” 。
与癌症共存
在癌症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病和慢性病的基础下 , 如何预防癌症 , 与癌症共处则是人们需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
正如上所述 , 癌症作为一种慢性病 , 1/3可以预防——30%以上的癌症通过不吸食烟草、健康饮食、保持身体活动和严格限制饮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就可以避免 。然而 , 科学技术在提供更高效便捷的生活方式的同时 , 也让人们的生活愈发不规律和无节制 。
《2014年世界癌症报告》就曾指出:“尽管医学界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明确认定很多导致癌症的风险因素 , 例如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肥胖、缺乏运动等 , 但这些问题在中低收入国家依然存在 。与之相反 , 发达国家由于近年来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 癌症的发病和死亡率均出现大幅度下降 。”
从与癌症共处来看 , 事实上 , 全球死亡率最高的四类慢性疾病:前两位就是癌症(28.1%)心脑血管疾病(27.1%) 。不难看出 , 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与癌症的相当 。但大多数人对心血管病处之泰然 , 面对癌症却如同判了死刑 , 对癌症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 , 恐惧的根源正是大众对于癌症“未知和误解” 。
于是在对癌症的未知和恐惧下 , 一系列的过度治疗也由此产生 。2017年7月 , 《新格兰医学杂志》曾刊登了一篇关于前列腺切除术与早期前列腺癌观察随访的前瞻性临床研究 。经过近20年的随访 , 研究者发现手术组与观察组相比 , 并不显著降低全因死亡或前列腺癌死亡率 。
其中 , 手术组有61.3%死亡 , 而观察组有66.8%死亡(HR0.84;P=0.06);手术组有7.4%死亡归因于前列腺癌或治疗 , 观察组为11.4%(HR 0.63;P=0.06) 。也就是说 , 手术并没有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然而 , 在肿瘤的实际治疗中 , 不少人却认为肿瘤的手术应该“大而全” 。
事实上 , 癌症患者本身身体状况差 , 手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 , 同样存在手术失败、术后并发症、恢复期生存质量较差的情况 。尤其是晚期癌症患者 , 若经过评估后发现手术对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和减缓疾病发展的过程没有足够的帮助的话 , 手术显然不是最好的选择 。
其实在心理上 , 承认得了癌症 , 积极治疗 , 采取恰当的措施 , 控制癌症缩小或消失 , 与癌形成新平衡 , 长期带癌生存几十年 ,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显然 , 与癌症共存 , 需要告别过度治疗 , 走向适宜治疗 , 不以切口大小论英雄 , 松动“无瘤”生存的绝对主义立场 , 而真正接纳“带瘤”的生存 。
【癌症|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后癌症时代】或许 , 在不久的以后 , 癌症治疗的成功标准 , 也不是肿瘤组织的缩小或消失 , 而是生存期的延长与生存质量的提升 。从“谈癌色变”到“与癌共存” , 正如吴孟超院士所讲“切除肿瘤并非完全康复的标准 , 身体达到平衡和谐状态才是真正的康复 , 促癌和抑癌基因同时在人体内存在 , 就看谁更强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