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打开上周上市的 Toast APP,竟然没有中餐厅?!

餐饮|打开上周上市的 Toast APP,竟然没有中餐厅?!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作者徐瑞呈(Richard),大观资本北美首席代表,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Richer有话说」(ID:RicherSee) 。点击链接订阅全部专栏文章 。
在细分行业出现灯塔级别的企业上市,定价定参照系,总归是一件好事 。上周波士顿的创业之星,餐厅支付平台Toast在美国上市,在我们公司内部引发了一波关注(当然这也是因为我们投资过对标出海产品Menusifu) 。支撑这些企业发展壮大的是背后全球餐饮巨大的市场,民以食为天,放之全球而皆准 。
但一颗中国胃的我第一次使用Toast Takeout APP的时候并不是那么感冒,原因很简单,没有中餐 。时至今日上市之后,在其搜索栏的分类推荐中,也只有Japanese、SouthAsia等亚洲菜 。在美国的华人数量(约500万)是日本人(约150万)的三倍以上 。为什么中餐出海没有像短视频、服装一样出现TikTok和Shein这类广泛服务全球用户的企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也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
餐饮|打开上周上市的 Toast APP,竟然没有中餐厅?!
文章图片

为什么台湾餐厅先走出去了?中餐有数百年的出海历史,伴随着华人数百年全球漂洋过海的足迹遍布全球,根据2016年时代杂志的统计,在北美经营的中餐厅已经超过45000家 。许多还是百年老号,旧金山就有孙中山当年喜欢吃的餐厅 。但是中餐在海外一直长期处于“有品类无品牌”、“低端餐饮代名词”、“出不了华人圈”等窘迫的状态 。
如谈及品牌连锁,除了诞生美国本土的Pandaexpress、PFchang之外,到现在我们在美国常见的中餐大多来自台湾、广东、四川等地,而这其中台湾企业出海独树一帜,如coco、happy lemon、鼎泰丰等等,成功得做出了华人圈,在全球的布局远超海底捞等后起之秀 。这当然存在历史、文化的原因,撇开人才、供应链、设计这些可以用资本解决的话题不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为什么台湾菜和台湾企业成功的走了出来?
和外贸和电商走过的路径一样,过去一个时代大多出海餐饮走的是一条类似贴牌生产之路,只强调生产能力,履约能力 。一个餐厅,只考虑我们厨子会做什么,可能菜还不错,但不考虑品类不考虑品牌 。导致外国人认知中餐是Chinese food一个整体混乱的概念 。其实中餐这个概念太大,享誉世界的法式大餐、意大利餐,充其量只能和我们某一菜系相提并论,是一个品类 。换为思考一下,如果有一家餐厅在中国打的概念是“欧洲美食”,又卖通心粉又卖汉堡包,我们可能只会把他当成迪士尼里的大排档 。
餐饮|打开上周上市的 Toast APP,竟然没有中餐厅?!
文章图片

台湾鼎泰丰爆品小笼包
电商经过多年的摸索,大家从低端货什么挣钱做什么,做到了细分品类OEMODM再走上品牌之路 。餐饮同样可以借鉴,先有品类才能有品牌,而鼎泰丰、Coco、喜茶、海底捞这些企业,也是从接受度更高的“台湾小吃”、“Dimsum”、“奶茶”、“火锅”这样的品类里面崛起 。先走品类之路,再走品牌之路 。一颗小笼包,从台湾小吃走到鼎泰丰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些灵感 。在中国也涌现了一些类似的创业者,在包子、饺子、炒饭等品类上深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