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3亿中国人逆向奔赴,冰雪经济如何走出“寒冬”?( 三 )
作为对比,《2020全球滑雪市场报告》中提到,截止2020年底,全球共67个国家提供具有四条以上提升设备的室外滑雪场,总量超过2000家 。
3亿人上冰雪的背后,同样存在着热门滑雪场爆满、雪具装备被租赁一空、初次体验不佳影响回头率等问题 。
《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提到,冰雪经济里的滑雪场分为三类,一是旅游体验型,占比约75%,接待人群多为一次性体验,平均停留两个小时;二为滑雪学习型,占比约22%,客群主要为青少年和有着一定经济实力的客人,为重复性消费;第三类是以滑雪为业务核心之一的度假目的地,占比约3% 。
度假型雪场的预定周期多则一个月,少则一两周,在热门假期到来之前,如果只提前几天预定,雪场和周边酒店肯定爆满 。
此外,滑雪产业并非暴利行业,需要长期且固定的投入硬件成本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国内滑雪场地利润率约为15% 。
度假目的地的资金更加充足,在硬件设施采购等方面的实力更强 。对于中小型雪场而言,只有当场地的人次突破盈亏平衡点之后,成本的增长才会大幅放缓,但在此之前,要面临设施成本与获客成本的双重压力 。
据天眼查数据,2021年,冰雪项目相关企业领域的融资事件只有9起,而2019年和2020年分别只有1起,这与企业数量猛增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
此外,2021年的融资中,雪乐山、SNOW51等培训机构累计获得了12亿元融资,占全年冰雪产业融资总额的62.17%,滑雪装备品牌的融资也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比例 。
虽然市场规模突破3000亿、参与人数超过3亿、大基金入场,但更多的机构仍然保持观望态度 。
一方面,滑雪场运营和滑雪设备皆属于重资产投入,投资成本通常在数十亿级别,投资门槛高、回报周期长,与部分投资机构的理念相悖 。投资雪场的往往是地产商,大部分投资机构则瞄准了滑雪装备、滑雪培训和衍生内容这些轻资产项目 。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似乎仍然无法准确判断冰雪经济的前景 。
冬奥会刺激了滑雪人群的快速增长,但大多数是体验型消费,如何将这部分人群转化为长期用户,保持资深玩家的规模化增长,是整个产业的难题 。
目前,国内滑雪教练的水平有待提升,国内滑雪教练总数在2-3万之间,但能满足国际最低标准的滑雪教练不足5000人,而满足中高级滑雪教练水平的则不足千人,由于冰雪类运动门槛较高,这成为滑雪从体验型消费走向固定消费的阻碍之一 。
其次,冬奥是冰雪经济增长的动力,但疫情的反复仍会带来未知因素 。疫情对于出行的限制,会影响居民的消费欲望;如果疫情彻底结束,境外游重新开放,国内雪场将继续直面海外雪场的竞争压力 。
根据《中国滑雪产业发展报告》,中国滑雪市场人口渗透率仅为1%,而世界排名第一北欧滑雪大国瑞士高达35%,地理位置相近的日本则有9%,美国是8% 。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营多年的滑雪场更加专业化,短时间内对资深滑雪爱好者的吸引力更强 。
场地与硬件设备的短板很难在短期内弥补,除装备用品和教育培训外,未来冰雪经济的发力点可以调整为内容与创意 。比如,借鉴文博领域与国潮结合的思路,打造地域化明显的特色文旅冰雪游项目,提供差异化服务,向集旅游、文娱、商业、地产为一体的冰雪小镇发展 。
04 结语在素有“千里岩画长廊”美誉的阿尔泰山南部,新疆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河谷东侧坡面的洞穴内,有一面绘有10个小人的彩绘岩画 。岩画中的小人清晰可见,他们脚踏毛皮滑雪板,手持雪杖,弯腰屈膝,在风雪中滑行的姿态与现代滑雪的动作相差无几 。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这幅岩画的绘制时间距今万年以上 。
推荐阅读
- 投稿|一度超越微信登AppStore榜首,但“元宇宙”社交也难逃“月抛”魔咒
- 投稿|陕旅饭店集团破产重整,昔日“混改模范”为何沦为反面教材?
- 投稿|疫情之下,本土自主设备如何突围?中国制造的投机主义和长期主义
- 投稿|即视角|出海正当时:欧美、东南亚、中东、拉美市场观察
- 投稿|“东南亚小腾讯”跌入谷底:受阻的业务飞轮撑不起千亿市值
- 投稿|员工行为几乎全裸?深信服“监控门”背后
- 投稿|信任危机?一场针对民族企业的商业“阳谋”
- 投稿|体量庞大,微软还能突飞猛进吗?
- 投稿|估值近百亿,从下沉市场走出来的书亦烧仙草,凭什么成黑马?
- 投稿|浑水创始人遭FBI搜查,屠龙者终成恶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