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度热评|Keep赴港IPO,面向“自律用户”的生意好做吗?|钛度热评( 三 )


最后说Keep的硬件产品,这个产品类的业务的确利润可观,但是健身器械是大部分的手机巨头的专属市场,小米、华为在这个市场上占据着绝对优势地位,再加上和原生的手机系统相匹配,Keep能否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也是一个未知数 。而其他设备也都是初创阶段,Keep的不确定性还在增加 。
第三,Keep的未来到底该怎么看?对于Keep来说,上市对于其是一个必须的选择,无论是多轮融资之后投资人的退出机制,还是其发展壮大所必须的资金支持,上市都成为了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问题是港股上市其实并不困难,毕竟相比于国内的上市条件,注册制下的港股上市是相对容易的,所以Keep的上市应该问题不大 。
不过问题是Keep的模式到底能不能被市场所认同,当前作为Keep最大的参照系,美国的健身公司被称为“健身界奈飞”的明星公司Peloton当前也是各种麻烦不断,虽然其最新业绩超过预期,却始终业绩不佳、股价大跌、裁员、高层辞职、卖身传闻不断的困境之中,可见资本市场对于健身类APP的一种态度,Keep面临的问题其实也相当类似 。
在当前整个健身市场都处于竞争红海的过程之中,Keep的护城河到底有多硬,这可能才是最大的问题所在 。
异观财经主理人杨晓易:
反复的疫情加速了全民的健身需求,更具体一点,是家庭健身的需求 。从政府组织到全民的自发运动,以及健身相关公司的用户数据来看,疫情客观上是一场健身意识大科普 。由此,家庭健身正成为健康赛道新的掘金机会 。家庭健身在资本市场上的热度,来源于消费市场上用户对新锐健身品牌的追捧 。
从Keep的营收结构来看,根据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数据,Keep主要有自有品牌产品、会员订阅及线上付费内容、广告和其他服务三大业务,三大业务的营业收入在总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为55.1%、32.8%、12.1% 。其中,自有品牌产品销售贡献了五成以上的收入 。
在现阶段来讲,用好产品降低健身门槛,让运动更加简单,是切实可行的产品策略 。当下市面上很多健身品牌都是刚起步,面对的挑战与机会都是相同的 。挑战在于需要时间来教育用户,机会在于如果能将“舶来品”的健身用品做好“本土化”,解决用户核心需求,提高用户体验,即可占据用户心智 。
对于新锐健身品牌来说,“中国制造”完善的供应链缩短了品牌快速发展所需的时间,决定品牌成败的是品牌创始人及其核心团队,对用户是否有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对供应链是否有正确而深刻的认知 。
新锐健身品牌也赶上中国消费市场结构性的迭代、升级 。
第一,在供应端,当下中国处于供需逆转的转折时期 。过去中国是以中国制造、世界工厂而闻名 。未来随着人口结构性变化、城镇化进程以及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将从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 。过去大批量生产同质化的产品,已经不适应时代 。未来需要更为精准的供应链匹配市场需求 。
第二,在消费端,随着Z世代在消费市场力量的释放和话语权的增强,新消费、新国货方兴未艾 。Z世代的标签是,悦己大于悦人,对产品的要求是不仅要好用,还要好看、好玩 。就用户需求来说,性价比让位于价值观认同,其自我意识的觉醒,带来了强烈的文化自信、审美自信,进而带动市场风向的转变 。
不过,中国健身行业正处于教育用户的阶段 。很多用户没有强烈的需求,对健身训练没有认知,人均每日运动量不足15分钟 。对于众多家庭健身品牌来说,让用户动起来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实现品牌的长远计划:构造交互场景、提供内容增值服务、实现长期复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