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度热评|Keep赴港IPO,面向“自律用户”的生意好做吗?|钛度热评( 五 )


当然,就像第三点中所提到的,国人的工作生活节,对比来说更加快节奏与碎片化,企业在战略布局过程中,要对本土市场特点作出针对性调整 。
比特财经主编邹震:
Keep和超级猩猩、乐刻等线下健身房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健身房作为一个实体,因为地理位置和营业时间等方面的原因,必然会把一部分消费者排斥在外 。就算对于很多健身房的会员,可能因为不愿意承担私教的成本,同时又对所从事运动项目有更高追求,也可能在同时成为Keep的消费者 。
Keep从工具入手,提供直播课程等特色服务,目前存在线上健身内容、智能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等几个赢利点 。从健身的特性出发,往往存在很大的皮特马列翁效应,越是水平高的健身者,越会拥有更为专业的健身装备 。所以看似利润不高的线上健身内容,却是整个链条的核心 。不仅会与咕咚、Fit健身等线上健身应用形成竞争差异,还会直接带动智能设备和配套运动产品的消费量 。所以线上健身应用还处在一个内容为王的年代 。
Keep依靠与其他应用或线下实体健身店形成的差异,获得了很大的成长空间 。但健身产业在整体上排斥老年市场,某些健身实体店甚至直接设定办卡的年龄上限 。但实际上老年人又有闲又有钱,更多老年人一边倾向于在非专业健身场所锻炼,同时又对从事的项目水平有提升的需求 。但限于对移动应用的了解,被移动应用挡在这个市场之外 。所以用户健康意识觉醒、全民健身的大趋势下,Keep等线上健身品牌针对不同年龄段推出不同的产品,可能会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机会 。
中科闻歌郑阳:
中国的健身市场几乎是搭乘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发展快船驶向了蓝海,2015年之后,以keep为代表的健身社交软件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用户数量爆炸式增长,融资不断,现已进入上市阶段 。
Keep一方面抓住了白领和学生们对减肥健身的需求,另一方面抓住了这类群体的社交需求,在运动领域独辟蹊径实现了线上商城+广告的商业模式变现 。无论是跑步还是瑜伽,都是专门为白领与学生这类主要用户群体搭建的运动消费场景 。
人作为一种群居动物,天生便对社交有极强的需求,特别是当今自媒体时代提供了多元化的社交渠道与社交场景,将运动与社交联系在一起,便产生了更加强的用户黏度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赛道的竞争者也越来越多,keep的先发优势正在被逐渐的磨灭 。
Keep的核心其实是围绕运动这个目的建设的社交生态圈,其商业模式和生态运营能力便成了keep的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通过免费或付费的功能、课程、食品、器械服饰进行个性化推荐来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 。另一方面搭建用户运营激励体系,利用社交需求,通过对用户数据的精细化处理,实现运动课程、KOL与明星、社交圈层的个性化推荐 。同时打通线上数据与线下运动器械的数据生态,进行用户生态的精细化运营,实现会员体系+付费课程+线上商城的用户价值变现体系 。
当前亏损加剧的核心原因是新用户增长见顶与持续性高投入的现实情况下,当前的商业模式并未开发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目前全民健身愈发火热,从横向来说keep一方面应该抓住时机布局其他的运动产业和运动模式,更深层次的布局智能硬件的开发;另一方面布局海外市场,乘上全民出海的浪潮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
从纵向来说,一方面要结合产业布局深耕运动社交的新模式,从而开辟出更多的社交场景,提升用户的黏度,侧面提升广告变现的价值与规模 。另一方面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开辟更多的用户群体和下沉市场,从而发现更多的消费场景和消费群体,反哺自身商业模式的迭代与更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