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度热评|Keep赴港IPO,面向“自律用户”的生意好做吗?|钛度热评( 六 )


潮汐商业评论创始人王烁:
“惰性”是大部分瘦身失败人真实的内心,而这也是Keep商业化征途上一直深陷的窘境 。Keep从当年解决小白健身入门的庞大基础需求,到现在已然成为了如何帮助惰性客户建立长期规律健身习惯课题的人性之困 。
Keep的流量池从一开始通过免费内容吸引用户,就注定了其用户忠诚度不会太高的群体特性 。“需要即用,用过即弃”成为互联网免费工具类产品不可避免的痛处 。
而且,即使是长时间沉淀下来的老用户,其活跃度也会随着自身健身需求的降低呈下降趋势 。可以想象,伴随着人生阶段的变化,一位娶妻生子成家立业的中年对健身的需求远没有一位没有结婚没有伴侣的潇洒青年来的旺盛 。
坦白地说,外因内因都不足以支撑Keep持续吸纳有购买力的新用户 。对外,流量红利期的持续总有到头的一天,当获客成本一再被推高时,感受最大的肯定是Keep自己 。对内,依靠视频课程吸引用户的方式对比其他视频平台来说,显然吸引力不足,同样一条课程,在Keep上的点击率只有几百,而在其他平台就有几个量级的提升,更不用说由此产生的收益差距了 。
流量“虚旺”和后继“乏力”成了Keep难以盈利的阿喀琉斯之踵 。
新消费品牌研究者、TopMarketing营销顾问杨泽:
keep的问题在健身本身就是个小众需求,长期健身的毕竟是小众,keep也没能给出大规模提升健身人群的方案,因此,目前还处于纠结阶段 。规模小,流量变现并不容易,也只能探索其他的方式 。而且keep切的人群也比较尴尬,刚开始健身的普通人,持续性不强,专业健身的基本不会用 。
做品牌,卖装备以及其他周边比较合适,但这块需要非常强的品牌运营能力,目前看keep还没展现出这方面的能力 。
斑马消费联合创始人刘飞超:
Keep设计了会员订阅和内容付费、自有品牌产品销售、广告等变现途径,其中一半以上来自自有品牌产品销售 。
这就是最尴尬的地方:占比最大的产品销售部分,盈利可能很有限;比较容易赚到钱的部分,会员订阅和内容付费,占比又比较小 。
Keep品牌的动感单车、跑步机,本来就属于低频消费品,在流量带货领域属于老大难 。况且健身运动用品行业竞争门槛高,公司很难长期依赖品牌溢价来取得利润 。
所以,Keep还不如回到自己工具类APP的核心定位上,削减买量投入、服务核心受众 。商业模式上,用内容来吸引深度用户付费,把流量变现作为辅助 。
Keep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大的线上健身平台,是因为它比咕咚等竞争对手多了更多互动性,与线下健身房相比,场景更丰富、成本更可控 。
健身者,天生骄傲,这个群体的共同特征明显,可以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开展风格化的社交业务,例如网易云的云村 。不仅可以增强用户粘性,还有利于其他商业模式的探索 。Keep在社交上有所布局,但是规模和差异化有待提升 。
零壹增长创始人罗超林:
从需求与商业角度聊聊Keep上市的情况 。当用户想运动健身的时候会做什么?大部分用户会在线找点内容看看,跟着学习练;使用、购买运动设备硬件,自己练;线下去健身房、工作室跟教练练 。这三个需求选择都要一个核心:练!当然,也可以是三个需求的同时出现,比如在线下健身房对着教练与在线内容,使用着运动健身设备硬件练 。
于是,在用户运动健身需求客观存在及持续增长的提前下,在线内容、硬件设备、线下课程这三个点都是存在做强做大机会的 。那么,是不是Keep呢?在需求明确且规模足够大的背景下,行业没有问题,难点在于企业的创始人战略布局+团队执行力 。建议IPO的资金用途在结合战略下侧重这三个方面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