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后台职能部门应该如何考核?( 四 )
其二,中后台部门之间的奖金分配,不应该僵化套用效能考核结果 。
由于各个中后台部门的效能指标不同,也不能按照锦标赛的模式对贡献进行排名,并依次发放奖金 。至于如何衡量贡献,效能结果肯定是重要因素,但又不是全部因素,对于效能结果的使用,应该经过有技术含量的数据处理 。
04 中后台效能考核的三个死结现实中,尽管绝大部分人会赞同为中后台考核效能这个观点,但他们却很难把效能仪表盘这个理念推入实施 。原因不外乎有以下三个:
一是前台业绩模糊 。
对于中后台来说,效能的考核是考核,但激励却是远比考核更加复杂的事情 。前面也谈到了,对于奖金池的划拨,一定是来自前台打到的粮食 。不仅如此,如果不能量化出前台的业绩,我们很难计算出他们使用了多少资源 。所以,中后台的效能核算一定是建立在核算前台经营业绩的基础上,否则这种“输送资源”的考核就又成了自说自话 。
在穆胜咨询的方法论里,所有的业务都分为利润池和增长引擎,前者是赚钱的业务,有现实的经营价值;后者是未来的希望,有长远的战略价值 。而利润池也分一级、二级、三级,至于增长引擎,就更加复杂了 。前台的业绩,既包括经营损益,也包括战略损益,是一种综合的结果 。
现实情况是,几乎所有的企业对于前台业绩的衡量都是模糊的,用利润考核一刀切是常态 。本质上,这是源于战略上的不清晰,老板没有想清楚自己要什么 。不以战略为基础进行业绩计量,结果就是一笔糊涂账 。前台业绩不清晰,中后台的考核自然就无法形成验证的闭环 。
二是中后台的业务流程非标化 。
如果中后台的业务流程是非标准化的,就很难计量他们的产出,自然也无法核算他们的效能 。
我在授课时,每次几乎都会遇到一个相同的问题——“研发部门的效能如何考核?”至今为止,这个问题我已经听过几十遍了,而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和学生们的反馈,也很能说明这个难点所在 。
我的回答是:“研发是一个流程,每个节点都应该是一个gate 。正规的研发管理,要求了过gate的时间,而过了gate之后,产品也有定级,例如,过gate之前是A级,过了gate后,有可能就变成S级了 。那么,基于‘时间’和‘定级’两个要素,我们就可以模拟出研发的价值点数 。在此基础上,基于研发的人财两类资源投入,就可以得出他们的效能 。”
听到我的回复,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我们的研发流程可没有这么严谨,都是研发人员自己在埋头做事 。”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混沌的研发状态是不是合理呢?至少在我视野里的优秀公司都有自己严谨的研发流程,某些企业,他们在每个gate上不仅仅是评估产品级别,更是评估产品的“预期ROI(投产比)” 。这复杂不复杂?太复杂了 。但这却是人家的竞争力所在 。
大量的企业,之所以没有严谨的业务流程,并不意味着这是错的或不可能实现的,而是这个领域的leader不愿意把业务流程标准化 。至于为什么不愿意,一种可能是,他们视野不够,习惯了凭手感,怕麻烦;另一种可能是,他们害怕标准化导致自己的权力空间被压缩 。因此,他们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标准化,什么“流程太僵化”“实际情况太复杂”都是他们的说辞 。
三是考核指标效能化之后,缺乏baseline,指标用不起来 。
前面谈到了指标Baseline(基线)的重要性,在确定Baseline上,最难的方法是标杆基准法 。但这一步又绕不过去,因为不基于效能优势的经营业绩优势,只是泡沫 。如何解决呢?
推荐阅读
- 投稿|“疫”外关店,百胜中国寻求破局
- 投稿|联想手机再次选错路?
- 投稿|粉丝花了一个亿,爱豆的歌还是没人听
- 投稿|私有化退市的前程无忧,前途还能“无忧”吗?
- 投稿|茶饮界没有“星巴克”
- 投稿|三星返华,新官还差三把火
- 投稿|“当生活给我一朵小红花,我要笑着看它绽放”
- 投稿|2022年中国婴童零辅食行业市场洞察
- 投稿|她在大厂当Leader:偏见、盔甲与破壳
- 投稿|上海豪宅、五星级酒店背后的新资产投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