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中后台职能部门应该如何考核?( 三 )


其实,这一步就是在把每个中后台部门作为一家公司,来解构他们的生意逻辑 。这里很奇妙,如果你把一个中后台部门看做“公司”,就会发现他们在经营上的诸多规律,从而有可能找到支撑前台作战的关键效能指标 。
第二步,找到关键效能指标的MID(Most Important Drivers,关键驱动因素),摸索出因果链 。
这一步把每个中后台看做一家公司,开始深入了业务细节,而不仅是停留在生意层面了 。只有基于业务逻辑的干预动作,才能提升效能,或者说,效能只是一个结果,只有在业务场景中考虑效能的价值链,才能逆向溯源,找到MID 。
根据穆胜咨询的经验,每个中后台部门的人效几乎都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只要投对人,投对资源(钱),瞄准主要的业绩产出目标,高效能是必然的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打法”上的调整,都可以带来效能提升上的收获 。
举例来说,供应链部门可能因为调整建队思路,向若干前台BU派出业务伙伴,导致获得更精准一线需求,形成更精准的一线交付,从而提升供应链支持的效能 。
再举个例子,研发部门可能因为调整研发排期,优先投入某个“性价比”更高的研发项目,使得对前台BU的支持力度更大 。当然,他们也可能选择优先投入某个长期研发项目,来捕获后期的价值井喷,同样可以对前台BU的支持力度更大 。这里,就是一个生意视角的投资了,研发部门负责人如果做到这个水平,他就是一个“小老板” 。
当然,一般水平的中后台部门在现有组织模式下都有各种限制,做到这几点调整并不容易,所以,我才会坚持认为中后台部门都有效能提升空间 。
第三步,将“效能指标+驱动因素”放入效能仪表盘(Efficiency Dashboard),设定基线(Baseline) 。
当我们找到了效能提升的因果链,就可以将因果链上的每个指标抓取出来,再分配权重和计量方式,形成一个效能仪表盘 。当然,指标要能够得以应用,必须要有Baseline 。有了Baseline,才能判断指标多少叫“高了”,多少叫“低了”,才能计量出指标的得分 。这里,我们先要明确Baseline设定的原则 。
一是经营逆推法 。设置Baseline,是为了确保这条以效能为终点的因果链能正常运转 。所以,每个指标的Baseline应该主要以下一环节的交付为标准 。例如,为了达成公司经营业绩,需要生产部门达成什么样的财效标准,这就形成了财效Baseline 。再如,为了达成生产部门的财效Baseline,需要其达成什么人效标准,这就形成了人效Baseline 。而后,每个驱动因素也可以推导出Baseline 。
二是趋势外推法 。在因果链逆推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部门的实际情况,有的部门现有水平较低,根本无法达成按照经营目标设定的Baseline 。此时,就需要更换思路 。
三是标杆基准法 。考虑企业是在竞争环境中,基于经营目标逆推的效能Baseline,可能还要考虑对标竞对 。这本身是个难题,如果无法突破,可能会导致Baseline不准,本文后面会介绍 。
第四步,应用效能仪表盘的结果,进行中后台部门激励 。
最后一步最容易出错,必须要提醒 。一旦衡量出了中后台部门的效能结果,我们也绝不能粗暴划拨奖金,再简单按照效能高低来分配 。
其一,中后台的奖金池不是预算划拨的,而是来自公司盈利(处于战略亏损期而盈利不佳的,可以考虑股票/股权增值收益、战略损益等计量口径) 。
奖金作为薪酬的重要部分,其源头应该还是来自前台经营单元打到的粮食 。而形成中后台奖金池的方式,要么是映射,要么是嵌套、要么是切割……这里有若干种技术处理方法 。总之,中后台必须和前台目标一致,前台没有赚到钱,中后台表现再好也没用,不能鼓励大家“不在一条船上” 。这一点,不少中后台的朋友可能会有质疑,但如果你是老板视角,就根本不会出现争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