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Keep,健身的尽头是电商?( 三 )


说白了就是Keep要将用户的“吃穿用练”形成一条生态闭环,以此来增加用户粘性和增加盈利点,道理说起来都懂,但是Keep的商业化道路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 。
以健身平台起家的Keep,却一直在探索健身课程以外的业务,一共拓展出了多条业务线,如销售健身内容、健身设备和配套的运动产品,还有探索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乃至对线下重模式的探索 。
Keep格外看重“电商业务”,在2017年就在Keep商城平台试水销售自有品牌智能硬件产品跑步机,随即又推出了智能手环等健身设备,在2019年更是将电商业务扩大到餐饮、服饰和健身器材销售,随后还推出了健身餐、代餐饮品等服务 。
Keep在电商业务上甚至取得了惊人的成果,截止到2021年底,Keep一共累计卖出了120万条 Keep手环、18万台跑步机、6.7万台智能单车以及大量的哑铃、瑜伽垫等 。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Keep智能单车的销量跃居中国第一,Keep自有品牌的瑜伽垫也当选2021年销量冠军,市场份额达到14.9% 。
甚至当时有媒体撰文分析认为Keep突破了内容社区盈利难的瓶颈,电商成为Keep创收的不二法门 。
但是大量的自有品牌产品售出,也为Keep带来更多不可控的风险,比如Keep产品因为质量问题屡被监管机构点名批评 。2022年初,北京消协点名Keep,检测出其代餐粉中4种维生素指标的实测值低于标签值;2020年4月,监管部门通报Keep运动装备存在质量问题;2020年6月江苏消保委通报称Keep商城销售的如文胸、跑步袜等产品使用说明不符合标准 。
投资人魏欣指出,Keep拓展多条业务线为了实现盈利并没有问题,但是过分的倚重非核心业务,会让海外的分析师和投资者产生疑惑,看不懂其商业模式,这对Keep渴望海外上市来说无疑是关上了一扇门,另外这种模式在短期内“止渴”是可以的,长期来看仍需要回归核心业务,寻找核心业务的增长才是竞争力的体现 。魏欣还认为:“偏离核心业务一旦战略出现偏差,不仅耗资巨大会直接加剧亏损局面,而且可能会导致存量用户丢失 。”
即便Keep在电商业务上取得了如此成果,但是对于盈利问题来说依然于事无补,Keep依然处在持续巨额亏损中 。
另外Keep一直投入巨大的智能穿戴业务,也面临着竞争压力,行业内华为和小米都在加速布局和研发投入,Keep届时将面临和华为和小米这样的科技企业“硬刚”的局面,如果Keep要在这条业务上走下去,势必会加剧资金投入,这对盈利本就很难的Keep来说不是好消息 。
另外Keep对线下健身房的探索也是乐此不疲,从2018年以来,Keep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城市一共开设了15家门店,但是业内人士对此却普遍不看好,有文章指出,在线健身平台是轻资产模式,如果一涉及到线下门店模式就会变重,线下健身门店的房租贵、成本高,意味着Keep需要增加巨大的成本,如果不能创造可观的营收,线下服务就难以继续,所以可以看到Keep在疫情期间将上海的3家门店关闭 。
投资人魏欣认为,Keep商业模式来看并没有走通,此时上市或被资本裹挟至此,如果成功上市,资本只强调的是盈利能力对于Keep来说回归业务主线将会更难,如果电商等业务增长趋缓,Keep将会面临更大的困局 。
在线健身平台是门好生意吗?事实上不仅仅是国内的行业研究员看不懂Keep,因为国内事先找不到一家可以对标的公司,国外也有许多分析师对Keep表示疑惑,甚至将其和另一个国际上大火的运动科技平台Peloton作比较 。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海外分析师都将Keep称作“中国版的Peloton”,因为两家平台都是用内容和硬件来组成商业模式,通过会员和付费内容和用户建立起粘性,所以海外分析师认为Peloton股价的涨跌,能影响对Keep的判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