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伊利数字化,看中国乳业转型的危与机( 二 )


随着国内养牛方式的改进,以及致力于包装领域的利乐公司进驻国内市场,一些奶源带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调整产品结构,落地液态奶生产线,一批存在时间较长的地域型液态奶企业如上海光明、南京卫岗等开始尝试性地向外扩张 。
看到液态奶发展洪流奔涌而来,伊利决心进入液态奶领域 。
1999年底,伊利第一次在中国大规模运用了欧洲的先进设备和技术,第一次把牛奶的保质期延长到了7个月,次年,其销售额就冲破5亿元 。
2001年,分销系统和分销财务系统成功上线,这为伊利的信息化建设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
业务的扩大、销量的增长,使得伊利的团队不断壮大 。
2004年,伊利开始在全集团范围内部署VPN网络,并使用动态VPN技术,建立了连接集团总部、业务中心、分支机构、办事处以及移动办公人员的虚拟局域网,承载ERP、OA、多媒体等系统的使用,为伊利各项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为了更好的将内部管理流程协调好,2006奶牛供应链系统项目开始实施应用 。该系统由财务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等模块组成,伊利信息化建设迈出强有力的一步 。
这期间,伊利的销售额实现了飞速的增长 。2001年 12.91亿元,2002年22.71亿元,2003年39.79亿元,2004年58.34亿元,2005年89.50亿元,2006年116.50亿元,2007年132.55亿元 。
2008年,伊利集团协同办公系统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先后将邮件系统、短信系统、供应链系统、档案系统等进行深入整合 。
伊利信息化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效率问题,但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但在深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没有带来更好的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 。
02、单点环节数字化,初具模型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使中国乳业瞬间遭受重挫,跌入谷底 。此后10余年间,乳品行业掀起清理整顿大潮,规模乳企数量由2008年的815家下降到2020年的572家,“质量安全”成为乳业共识的生命线 。
为了一杯健康好奶,伊利在2008年开始打造智慧化管理 。在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实现奶牛养殖及牧场管理各环节信息可查询,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踪,以此来保障原奶品质 。
这场“人祸”将伊利推向了数字化的道路,成为了伊利迈向数字化之路的第一步 。
在产业链上游,伊利在传统的牧场养殖模式上,开始建设数字化牧业管理系统 。
保定星光牧场是伊利众多合作牧场之一,牧场有近300头奶牛 。放在以前,用十二三个人还看管不过来,伊利牧业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后,如今只用4、5个人就能应付自如 。
牧业管理系统将牧场工作流程进行数据化管理,该系统涵盖奶牛管理、库存管理、营养饲喂、牧场设备、发情监测等各个层面,通过这一系统能对牧场情况了如指掌 。哪头牛要打针,哪头牛要修蹄,哪头牛要调群,只要看看数据,就能清楚明了 。
牧业管理系统一改传统牧场的粗放管理模式,既节省了人力,又促进了效率的提升 。
以前“五年抱三崽”就算是养牛高手,现在在伊利牧业管理系统的数据监控下,能精准把握奶牛的繁殖状况,差不多能“五年抱五崽”了 。
在产业链中游,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伊利基地,每个小牛犊都有自己的独立房子,采奶不在牛棚,而在房屋内的巨大转盘上,奶牛们自动排队等待,无需人工,机械采奶 。
奶牛们排队自动站上取奶转盘,采奶结束后,会自动退出,接受药浴喷洒,再排队回到宿舍进食休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