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从伊利数字化,看中国乳业转型的危与机

投稿|从伊利数字化,看中国乳业转型的危与机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产业家,作者丨斗斗
对于伊利来说,数字化的过程必须由内而外,从底层开始,逐一突破 。
民以食为天,食以乳为先 。
在世界发展史上,牛奶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 。日本有过“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口号,美国有过“三杯奶”运动,印度更是发生过“白色革命” 。
当下,消费者对中国乳业的刻板印象或许还停留在10年前的家庭式散养、人工挤奶的落后式经营阶段 。
其实不然,在国家政策扶持、中国乳企砥砺奋进的作用下,今天的中国奶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步入了规模化、智能化发展的数字化新时代 。
但乳业却比其他行业更为特殊,其涵盖农畜牧业、制造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产业链长,环节多而繁琐,管理复杂,且目前尚无可借鉴的数字化模版,需要企业自身去不断摸索 。
加之,对于传统大型企业来说 。数字化转型必然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有一组数据是,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率仅为11%,且越大的企业体会的愈发明显 。
传统大型企业有一个进入数字化阶段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首先是没有软件技术的基础 。其次是大型企业可能原有一些IT部门,由于原来的技术和现在的技术并不相融,导致这些传统的IT部门无法掌握最新的技术能力,促使他们向新技术转型时,比新建技术部门更加困难 。
例如,许多B2C类的公司,在和消费者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大量地数据 。但问题是,如何去运用这些数据,大部分企业表示无解 。对于大型乳企来说,数字化转型比起其他行业更加艰难 。
伊利,从上世纪50年代,仅95户养牛专业户组成的“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发展到现在,成为中国乳业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 。
透过伊利,我们试图找到中国乳企数字化路径的启示 。这其中有机会,但更不乏挑战 。
01、信息化,“治标不治本”【投稿|从伊利数字化,看中国乳业转型的危与机】1958年,中国正沉浸在诗意的乌托邦中 。
位于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95家养牛专业户趁势组成了“呼市回民区合作奶牛场” 。厂址设在后沙滩王家大院 。当时,奶牛场拥有奶牛1160头,日产奶700公斤 。这是伊利的前身 。
1993年,这个大草原上的小厂开始改制 。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也由此诞生 。
在这之后的几年,伊利不断发展 。1996年的夏天,家里的电视只要打开,必然能看到伊利推出的冰淇淋新品“苦咖啡”,在那些日子里,通过无孔不入的高密度轰炸,苦咖啡攻城掠地无往不利 。这一年,伊利上市了 。
上市前后,伊利开启了企业信息化的道路 。
1996年,伊利购买了美国四班公司的MRP II(生产资源计划)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计划的准确性 。
3年后,苦咖啡单品销量创纪录地突破3亿元,它被认为是伊利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直到如今,冷饮事业部仍是伊利集团最具优势的产品事业部之一 。
然而,如果只是卖雪糕,伊利将不是今天的伊利 。伊利带给行业最重的一笔还是液态奶 。
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时中国消费的乳制品还主要是奶粉,液态奶受国家控制供应,量很小 。当时的液态奶包装形态也分南北方,南方主要是玻璃瓶装,北方则以塑料袋装为主,而灭菌方式也主要是巴氏消毒,产品保质期较短,一般只有1~2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