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蹭空难热度做内容,“脸都不要了”( 四 )


文章图片

微信安全中心账号“微信110”则在3月21日深夜22:58发出推送,称“发现个别用户利用事件蹭热度、博流量,通过拼凑炒作旧闻,挑起对立情绪,发布不实信息误导公众 。”并处理了一批违规账号 。
在互联网内容平台的紧急行动之下,蹭热度、不实信息的危害被限制在了可控的程度 。这也明确地告诉相关生产者,什么是内容的边界,什么是流量的伦理 。
但仍有一些东西,仍处在一个相对的“模糊地带” 。
比如,博主@狠狠红就困惑于一些描写遇难者生平内容的价值:大多数内容未经家人许可,而是“来自于社交网站上个人信息的暴露 。”不可否认,这样的内容能为用户提供共情的“情绪价值”,在特殊时刻仍有一定意义 。但内容创作者需要思考的,不应该仅限于此 。
对于用户来说,无处不在的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以无穷的细节和极高的速度拉近了每一个人和灾难现场的距离 。一块几英寸的手机屏幕,让“远方的哭声”变成了近在眼前的修罗场,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之前从未有过的图景 。
【投稿|蹭空难热度做内容,“脸都不要了”】如何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出尊重事实、敬畏生命,又有其独特价值的内容,这个问题,不论是来自品牌还是机构,抑或是个体内容创作者,都需要进行思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