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孙宏斌与海( 三 )


为了寻求资金,顺驰谋划赴港上市,但因估值太低作罢 。后来孙宏斌找到摩根士丹利,咬牙接受了“利润率不达标,7.5亿购买的20%顺驰股权翻倍至40%”的“不平等”对赌交易,并且双方约定2005年11月注资 。但最终,孙宏斌被摩根士丹利放了鸽子 。
作为对手的王石直言:“如果把握好节奏,顺驰能成为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 。但现在,它要为盲目扩张造就的奇迹付出代价 。”眼见上市无果,急不可耐的孙宏斌忍痛以12.8亿向香港路劲基建贱卖55%的顺驰股份,后者最终获得顺驰94.74%的股权 。孙宏斌的顺驰,成为了历史 。
从联想到顺驰,孙宏斌急先锋式的性格和不留余地的做法,是他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但是这也成了孙宏斌一再摔跟头的根源 。当初为了从行业巨头手里抢地,顺驰总以堪称疯狂的大手笔一锤定音,但是作为行业“新人”的顺驰并不像万科这样有深厚的家底 。顺驰凭的是控制付款周期以及加快回款速度,以此来平衡现金流 。
简单来说,顺驰的做法就是根据不同的购地款支付时间,错开现金流,只要土地到手就立刻启动项目:用现成的设计图、先盖售楼处快速销售、要求施工队三个月完工、财务一周调配一次预算 。为了提高资金周转率,孙宏斌直接将权力下放给分公司,拿什么地、以什么价格拿,全由分公司自己决定 。
【投稿|孙宏斌与海】这时的顺驰就和当初孙宏斌治下的联想分公司一样,员工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拼命,人事任命上也仅以能力论,20多岁的小伙子就能当上分公司的总经理、副总经理,经手的都是总价十几亿的大项目 。天天开会、加班到深夜,让顺驰有了“夜总会”的别称,也在2004年带来了销售额破百亿的新纪录 。但在高周转模式面临的资金链断裂危机前,百亿的销售额也无济于事 。
其实顺驰几亿元的资金缺口,和房企动辄上百亿的销售额相比并不多,但是由于初入房地产行业的狂傲行为,让孙宏斌在业内没有落得个好人缘,因此没有人愿意提供帮助 。孙宏斌也曾提出以项目换资金的合作方式,但那些被顺驰加价抢走过土地的友商们,开心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伸出援手 。
失去了顺驰的孙宏斌沉寂了一段时间,据说心有不甘的他,经常会在KTV里歇斯底里地吼着崔健的《一无所有》 。但和当初被逐出联想时相比,孙宏斌还有翻身的机会——率领顺驰四处抢地的时候,孙宏斌曾在2003年创立主攻高端房地产的融创 。而在相同模式下成长起来的融创也获得了快速增长,2004年的销售额就突破了25亿 。
值得一提的是,融创的出现并非孙宏斌有意为之 。当时顺驰正筹备上市,但保荐人借口孙宏斌有案底,要求他退出顺驰管理层,孙宏斌这才成立了属于自己的融创,他也不曾想到,融创竟成了他东山再起的机会 。
“白衣骑士”的自我救赎2008年12月,沉闷无比的房地产圈迎来一声响亮的惊雷 。北京海淀西北旺地块以20.1亿的天价成交,所有人的脑袋里都冒出一个信号:“孙疯子”回来了!再战沙场的孙宏斌目标更加明确:管好现金流、紧盯一线城市高端市场、尽快上市 。虽然还是蹉跎了2年,但孙宏斌最终如愿带着融创中国在港交所挂牌上市 。人们也发现,重出江湖的孙宏斌还开始当起了“白衣骑士” 。
绿城地产在2011年时遭遇资金链紧张,孙宏斌挺身而出,买绿城房子为其站台 。2014年5月,融创中国以62.98亿港元收购绿城中国24.31%股份,让上半年平均回款不足30亿的绿城,在9月份把销售额做到了近百亿 。然而5个月后,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的一句“我将绿城卖给了一个不应该卖的人 。”为这次合作画上了句号 。经过多轮协商未果,孙宏斌选择好聚好散,只留下8个字“老宋,你还是我大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