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碳酸锂涨价的冰山之下,还藏着一座氢氧化锂冰川( 五 )


相较微粉氢氧化锂,无水氢氧化锂这一技术路径难度更大 。无水产品在生产、包装、防护过程中要求都更高 。
氢氧化锂本身便是有刺激性味道的危险化学品,并且脱水后的氢氧化锂更易碳化、吸潮性更强,脱水后分子引力上升导致容易出现结块现象 。
在下游应用中,即便发现少量结块现象,正极材料厂也会整批次退货 。
对于无水氢氧化锂库存管理提出的要求则更高,粗颗粒氢氧化锂保质期约为6个月,微粉级产品保质期小于3个月,无水氢氧化锂保质期只短不长 。 
从工艺上来看,无水产品是先脱水,后研磨,无水微粉产品要求厂商掌握无水+微粉两道工序 。
目前,国内仅有赣锋、永正两家企业生产无水氢氧化锂 。第一梯队氢氧化锂厂商中,雅保&Livent 仍停留在仅满足于供应粗颗粒产品的阶段 。
二线厂商中,甚至粗颗粒产品的品质都还没有得到大规模的客户检验 。短期内市场上较难有第三家能实现规模化供应无水产品的锂盐厂出现 。
性能优异并且稀缺的产品出现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更好的利润 。因技术壁垒高,无水产品的盈利性显著强于微粉和粗颗粒产品 。
据业内人士调研发现,相比单水微粉产品,无水产品的成本额外高出5000-7000元/吨,但带来的溢价远不止此 。
根据海关月度出口均价:以当月国内微粉氢氧化锂均价为基准,无水产品2019年4-12月溢价在1.3-5.6万/吨 。长期来看无水微粉产品相对单水微粉溢价1-2万元/吨(单水口径)较为合理 。
一方面来看,无水产品的溢价显著高于脱水工序所产生的额外成本,溢价能力很强;但另一方面来看,无水产品目前体量仍然很小,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定价机制,溢价波动区间较宽 。
显而易见,无水氢氧化锂产品确实存在较高壁垒,技术集中于两家厂商手中,存在较强的议价能力,赣锋、永正两家企业有望获取超额收益 。
05、结语【新能源|碳酸锂涨价的冰山之下,还藏着一座氢氧化锂冰川】冰山之下,还有冰川 。 
碳酸锂和氢氧化锂在看似竞争的关系下二者同样存在着水乳交融的联系 。
微粉、无水氢氧化锂技术路径长路漫漫,无水氢氧化锂的普及难以一蹴而就 。 
产线配套、工艺成熟度、成本问题、行业标准、话语权争夺等因素注定这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
品质和效率的提升使得这一技术路径大概率成为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 。 
这个过程,你我将是见证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