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美国第一次Biotech泡沫启示录( 四 )
在80年代,一款药品只要进入到临床 III 期试验,几乎都可以保证获得FDA的批准,因此筹集资金变得更加容易 。但在Synergen等六家Biotech公司先后失败在败血症上时,临床III 期试验的案例比比皆是 。
例如同样倒在败血症面前的Cortech公司,在临床失败之前,专家依然认为其通过有90%以上的概率通过III期临床试验 。这导致预期成为一种不可信的东西 。
另一个摧毁投资者信仰的则是药品在适用症上的差异 。
安进和Immunex都开发了促白细胞生长的药物,但由于Immunex公司的Leukine仅申请了在骨髓移植中使用,而安进的Neupogen则被批准在更广泛的化疗中使用 。因此在1993年财报的时候,安进Neupogen的销售额高达2.9亿美元,而 Leukine却仅为2290万美元 。
那一段悲惨的时间中,“闪崩”成了美国Biotech公司的常态,那些曾经被市场强烈看好的管线,只要临床数据欠佳,立刻就会引发投资者的抛售 。1993年、1994年,两年中股价一夜腰斩的Biotech公司就不下十家 。
文章图片
在最悲观的1995年,已经几乎没有投资者敢去看多Biotech公司了,但这个行业并没有消失,相反如基因泰克、安进、健赞等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产品竞争力成功穿越周期 。
回看1993年-1995年美国Biotech公司的“大崩盘”,对如今的生物制药企业由两大启示:其一,投资者对于临床中的管理应该更加理性;其二,适用症的大小可能直接决定一个产品的天花板 。
对于大多数的Biotech公司来说,那是一场灾难,但对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而言,这实则是大浪淘沙的必然过程 。我们的医药公司不同样如此吗?
04 真金不怕火炼以穿越者的视角看,事情的发展并未如这些分析师所料 。熬过1995年的寒冬后,美国Biotech公司又在二十一世纪达到了新的高度 。
复盘从这场“大逃杀”中突围的“吃鸡选手”,实则有许多东西值得如今的中国医药企业借鉴 。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条条路径:充分融资、打造爆款 。
第一条路径,通过股权融资,获得充足的资金来持续孵化项目 。
基因泰克的发现就是最好的案例 。虽然基因泰克已经商业化研制出人胰岛素、生长激素等产品,但对于治疗中风的新药Activase投入过多,使得公司无力承担后续管线的研发 。
迫于资金压力,基因泰克在1990年以60%股份为筹码,从罗氏那里获得了21亿美元 。正是由于这次大手笔的融资,才让基因泰克成功穿越1992-1995年的创新药“死亡谷” 。
1993年-2000年,基因泰克先后推出了Nutropin、Pulmozyme、Rituxan、Herceptin和TNKase五款产品,适应症跨越肾功能不全、类风湿性关节炎、乳腺癌等众多疾病 。
依附于大药企的方式,虽然让基因泰克失去了发展的主动权,但其依然在2008年创造780亿美元的“市值神话” 。在估值高位时,罗氏以437亿美元收购了基因泰克的剩余股权 。成为了罗氏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基因泰克也算是功成身退 。
第二条路径,拓展合作,寻求打造爆款的可能 。
不同于基因泰克依附于大药企的做法,安进选择的则是更加独立自主的道路,通过创立合资企业的方式,跨越资金和渠道上的不足 。
安进的开局并不算顺利,在研制第一款产品促红细胞生长素(EPO)时,公司就遇到了资金问题 。为了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安进选择联合成立合资企业来分散风险 。
推荐阅读
- 投稿|告别增收不增利,中通快递能否跑好“最后一公里”?
- 投稿|出行公司无市可上
- 投稿|大主播需要反腐
- 投稿|美联储自2018年首次加息,预计今年再加息六次
- 投稿|【链得得早报】俄罗斯立法者:加密资产可以帮助俄罗斯重返全球金融市场
- 投稿|到底能不能打?——视频号的铠甲与软肋
- 投稿|一坛酸菜坑了两个巨头,中国泡面内斗30年
- 投稿|酒店机器人离“万能”员工,还差多少笔融资?
- 投稿|理想进入投资冷静期
- 投稿|旭辉打响保卫战